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相繼出走 恐釀社安網漏洞
精神科醫師至基層開業比率大增,已由2008年159人,增加至2024年爲675人。 情境示意圖/Ingimage
精神科醫師至基層開業比率大增,已由2008年159人,增加至2024年爲675人。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點出,醫院精神科醫師多負責嚴重精神疾病患者處理,且爲社安網核心,須處理依法強制送醫的精神病患,也須面對刑事案件精神鑑定等重任,反觀基層診所,隨近年社會輕度憂鬱、焦慮治療需求增加,加上自費服務多、治療時間彈性,病患人數大增,吸引年輕醫師任職。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說,醫學中心及區域、地區醫院,服務重症精神病患,包括具自殺傾向者或嚴重憂鬱族羣等,政府近年提出的強化社會安全網計劃,針對社區無病識感,且有自傷傷人之虞,依法需強制送醫,也是由醫院提供協助。針對病況複雜,如因生理甲狀腺、腦傷等導致精神疾患的病人,也須在醫院經由跨科別合作處理。
基層診所身心科醫師多任職於身心科診所,田心喬說,近年因工作、婚姻及同儕壓力等,導致輕度憂鬱、焦慮患者增加,精神疾病範疇不再侷限於嚴重的思覺失調等類型,輕症精神疾病民衆求助比率增加,診所可提供客製化就醫時間,營造較具隱私,能讓病人安心就醫的空間,且不像在醫院就醫需大排長龍,病人就醫可近性高,加上自費服務多,利潤較高,讓不少醫師產生興趣。
不過,社會安全網議題仍須面對。田心喬說,醫院處理複雜精神疾病個案,需醫師、心理師、社工等跨專業團隊共同合作,不少病人爲社會安全網照顧對象,現在醫院精神科醫師人力出走,且已形成「骨牌效應」,心理師出走情況也很嚴重,恐形成社安網「潛在漏洞」,社安網第一、第二期多探討社工、警消等人力,今年社安網第二期計劃告終,社安網2.0計劃,應開始關注醫師人力。
此外,刑事案件精神鑑定近年逐漸攀升,田心喬表示,法院常委託醫療院所執行精神鑑定,但從司法精神醫學會專科通過率來看,近年呈現逐漸遞減,這表示願意從事司法精神鑑定的醫師愈來愈少,面對複雜刑事案件,尤其是社會矚目案件,多需要一至二位精神科醫師一起處理,蒐集完整資訊進行判斷,若人力遞減,未來醫療院所處理精神鑑定案件的量能也會受到影響。
田心喬說,與過去相比,近年社會呈現較爲緊張狀態,社區民衆情緒較爲高張,疑似精神病人比率提升,診所爲醫療網重要角色,但對於急重症、緊急精神醫療需求,以及高風險性侵、家暴案件等處遇,醫院角色不可或缺,盼新一期社安網計劃,可增加資源挹注,並透過健保資源挹注、醫院資源投入等,讓醫院精神科醫師有充足的人力及武器,提高留任率,避免潛在社安網破網疑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