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突破!臺灣科研證實「酸」與「痛」來自不同神經

左起爲中研院分生所孫以瀚兼任研究員、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林建和主治醫師、中研院生醫所李政翰資深協同研究學者、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生科處楊臺鴻處長、英國亞伯丁大學Dr. Guy Bewick。(圖/國科會)

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劃及中研院深耕計劃的支持下,我國透過研究成功顛覆西方醫學長達50年將所有不適感統稱爲「痛」的概念,並創立「Sngception」(酸覺)這一全新醫學名詞,首次證實「酸」與「痛」是由不同神經所產生的感覺,爲神經醫學開闢新領域。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表示,過去半世紀來,西方醫學將身體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歸類爲疼痛(pain),然而在漢藏語系中,「酸」與「痛」一直被視爲截然不同的概念。

這項研究源於2015年,當時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醫師林建和進行了全球首次酸覺評估,隨後在2016年,中研院分生所教授孫以瀚等人推動臺灣腦科技發展計劃,集結科學家與臨牀醫師,正式着手研究臨牀上常見的酸與痛問題。

研究團隊透過纖維肌痛症患者,以及一名因車禍導致右半肢癱瘓病人案例進行分析,北醫附醫更首次執行酸感人體試驗,通過肌肉注射酸性鹽水成功誘發酸感而非痛感。研究發現,人體神經主要偵測的組織酸化受體分子ASICs是酸覺感受的關鍵。

陳志成解釋,「本體感覺神經」(監控肌肉長度、壓力等變化)是酸覺神經的一種,但並不會產生慢性疼痛。當人體長期保持不良姿勢時,本體感覺神經會產生麩氨酸傳遞訊息,進而觸發酸覺,形成循環並導致慢性痠痛。

至於肌肉按摩產生的酸感,陳志成說明,這是組織在受傷前先感受到的酸覺,而後續的疼痛則代表組織已經受傷。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酸、痛確實是兩種不同的感覺機制。

目前北醫、萬芳、雙和醫院的門診醫令系統已導入酸覺量表,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將此係統推廣至其他醫療院所,通過確認酸和痛爲不同的感覺,有助於臨牀進行更精準的診斷和用藥。

研究團隊將在近期制定完整的「酸覺詞彙」,重新建構酸覺醫學與痛覺醫學體系。科學家們使用臺語「sng」(酸)作爲基礎,創造了「Sngception」這一國際醫學術語,爲臺灣在國際醫學舞臺上贏得重要地位。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月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