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相交成其久遠 人文交流的中非方案
來源:環球網
隨着中非合作論壇成果不斷深化,中非人文交流已經結出許多早期收穫碩果。2026年被確定爲“中非人文交流年”,一系列活動安排既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實踐,也將人文交流轉化爲深化中非合作的持久動能,爲變亂交織的國際社會提供“以心相交”中非合作方案。
中非人文交流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突破了傳統人文交流的個體零散與機動偶發模式,形成“目標明確、路徑清晰、落實有力”的系統性框架,具有“中非雙向奔赴、參與主體多元、聯動經貿產業”的新特點。
中非人文交流的核心是雙向奔赴,需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場景。前不久,肯尼亞總統威廉·魯託訪華期間,兩國聯合發佈聲明,雙方明確同意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文交流,加強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媒體合作,充分發揮兩國立法機構友好小組、人民友好團體等組織機構作用,早日完成在肯尼亞設立中國文化中心,不斷增進相互瞭解,增進民心相通。
透過中國發展合作“萬村通”平臺播放的電視節目,上億非洲觀衆得以客觀瞭解現代化中國。另一方面,多種形態的非洲藝術在華受到熱捧。6月初,一家名爲“中非驛站”的文化空間在上海揭幕,成爲中國人走進非洲、瞭解非洲的新地標。
國家主席習近平着眼中非發展,深刻指出“青年是中非關係的希望所在”。在多元中非人文交流主體中,青年和女性的角色十分突出。不少中國年輕博主正在非洲行走,他們“詩與遠方”的實際行動,有利於消解非洲貧窮落後的標籤化刻板印象。“中非人文交流年”,有望在雙方年輕一代心中播下跨文化理解的種子。
在中非合作論壇和政府間協議等頂層設計下,未來中非人文交流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勢必扭轉資源分散、追求短期效果的格局。除了中非友協等對非民間友好組織外,高校與涉非智庫扮演關鍵角色。近年來,中國非洲研究院、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等一批學術傳播型智庫發展壯大,以學術爲基,推動中非文化傳播。
儘管中國還沒有一家展示非洲文明和藝術的專門博物館,但博物館愛好者不難發現,這幾年大小博物館中的非洲主題展覽逐漸增多。以上海博物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特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爲例,上博方面預計今年8月展期結束,累計觀衆或突破250萬人次。去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幾內亞灣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與南京藝術學院非洲藝術研究所,也推出非洲藝術展,迅速掀起一股“非洲藝術熱”。
市場主體方面,踏入非洲市場藍海的央企和民企,結合主業拓展文化互動,亦深受非洲人民的歡迎。兼任中非友協副會長的中交集團董事長王彤宙如是說,“中非之間的合作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交流,更是人文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中國博物館體系中的非洲主題展覽逐漸增多,成爲公衆瞭解非洲文化、促進中非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
“以心相交,方成久遠”,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中非人文交流與經貿聯動,就是構建利在千秋的“信任經濟”。形成“民心相通和商業共贏”的良性循環。與西方殖民非洲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從古至今都是非洲的和平使者。中非人文交流的實踐不僅衝破了“文明衝突論”,更成爲人類文明共生共榮的生動註腳。
根植於平等、尊重與創新的中非人文交流,不僅爲構建全天候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築牢根基,更向世界證明:唯有文明對話互鑑,人類才能持久和平與進步。(本文作者:李 理 ,系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候選人、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