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爭議改革的神奇逆襲:中考高分考生正在涌入中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曾經被輕視的中職學校,如今突然成了“香餑餑”。

葉嫺(化名)今年中考取得了887.4分的好成績,這個成績在廣東省陽江市能排進前2700名,可以考進她所在陽春市的重點高中,但葉嫺卻選擇了陽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葉嫺如此“逆向”選擇,不僅是因爲中職學校辦學質量可靠,更重要的是看中了改革的紅利。

她進的是廣東省首批“3+4”中本貫通班,先在陽春中職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學習3年,通過轉段考覈,便可直接升入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4年後可拿到本科學歷。

專業好,不高考,讓“3+4”中本貫通班收穫了很多像葉嫺這樣的中考高分考生。在廣州、上海、北京、浙江等地,中本貫通班錄取平均分超過普通高中的情況比比皆是。家長和考生興奮、學校和社會吃驚:貫通培養給技能人才搭建了一條成長立交橋。

實際上,中本貫通培養實踐已有十幾年歷史,但一路走來飽受爭議,如今改革方向已定,並找到了平息爭議、完善機制的答案。

高分考生的選擇

今年,廣東省首次試點中本貫通培養模式,採用“中職3年+本科4年”一體化設計。

廣州有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兩所中職學校參與,分別對口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廣州航海學院,每個學校只開設一個專業,各招收20名學生。

但錄取結果讓很多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中本貫通班最高分716分,最低分655分,平均分669.3分,高出普通高中第三梯度線28分之多。

在深圳,深圳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數字影像技術專業對口深圳技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專業,招生30人,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對口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大數據工程技術專業,招生40人。

招生同樣火爆。據報道,深一職中本貫通班的最高分547分,最低分512分,超過30餘所公辦普高(AC類)最低錄取線,深二職中本貫通班最低分507分。

上海的中本貫通班招生規模相對較大,今年有76箇中本貫通專業招生,其中58個專業最低分超過600分,還有兩個專業爲599.5分。

其中,上海商業會計學校與上海電力大學合作的中本貫通試點專業最低分達677分,該專業錄取的21名學生中,最高分699分,平均分達到683分。

這在上海中考是怎樣的水平?有媒體換算,最高分的學生甚至可以拿到所謂“四校八大”(滬上12所頭部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入場券,而平均分也幾乎比肩“八大”分數線。這裡麪包括七寶中學、建平中學、格致中學等名校。

北京今年中考總分爲510分,據報道,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的大數據技術應用專業最低分411分,北京市商業學校的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爲407分。當然,這也是中本貫通專業。

中本貫通班的火爆,一掃中職學校招生的頹勢。在以前,中職學校往往是初中畢業生考不上普通高中的無奈選擇,有的中職學校甚至完不成招生計劃。那麼,高分考生爲何選擇中本貫通班?

“我專門瞭解過,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挺適合女生,未來可以向機械設計方面發展,就業前景較好。”葉嫺的家長說。還有的專業對應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等熱門產業,就業空間很大。

在升學方面,中本貫通班的學生只需要通過文化課和專業課的轉段考覈,而無需參加高考,就可以升入本科院校。這在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深受考生歡迎。

以如此之高的中考分數換取免高考讀本科是否合適?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校長黃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校中本貫通班對口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機電專業,今年高考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爲539分,全省排位約9萬多名。將此排位折算回廣州市中考,對應的分數約爲702分,排位在1萬7千名左右。而今年中本貫通班的平均錄取分是669分。

黃豔認爲,選擇中本貫通不僅不浪費,反而是極具前瞻性的明智投資。

一波三折

受到考生青睞的中本貫通,一路走來卻飽受爭議。

早在2012年,江蘇就已開展中本貫通試點。2013年、2014年起,山東、上海、河北、海南、北京、吉林、福建等地陸續開始實踐。

各省市普遍採取的是“3+4”模式,前3年學生在中職學校就讀,經過轉段考覈,後4年升入本科階段學習,完成規定學業,可獲得本科畢業證書和相應學位。也有北京等地採取“5+2”模式,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5年,在本科院校學習2年。

與此同時,各地也開展了中職高職貫通培養、高職本科貫通培養、中職高職本科貫通培養。

“職業教育貫通培養,也稱長學制培養。貫通培養模式不但打通了學歷教育‘斷頭路’,提高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還通過一體化培養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有利於緩解社會的教育焦慮,給學生多元的成才選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熊丙奇認爲,應力爭讓所有中職學校均與高職或本科合作開展貫通培養,有條件的地方可率先探索職業教育貫通培養100%全覆蓋。

但與中高職貫通、中高本貫通相比,中本貫通培養曾存在爭議。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逐步取消中職本科貫通,適度擴大中職專科貫通。

“中本貫通只是省級層面試點,沒有國家層面的制度性安排,在合法合規性、教育教學銜接、考試招生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合理性爭議。”一位接近政策層的職業教育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比如,中職學校與本科院校的對接主要是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教師交流交換則較少,中職學校教師很少在本科階段授課,本科院校教師也很少在中職階段授課。

更大的問題是生源。“參與中本貫通培養的本科院校並不愁招生,而從傳統觀點看,通過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生源,質量好過中職生。”該專家說。

從學生角度來看,雖然很多中本貫通班學生的中考成績也不錯,但在轉段前後依然存在適應的問題。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畢業生吳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的同宿舍同學有多名中本貫通班學生。“他們的中考成績不錯,但升入中職後,容易出現準大學生的盲目樂觀,放鬆了文化課學習,結果升入本科後,高等數學、英語等文化課成績會有差距。另外,在大學裡,中本貫通班單獨編班,他們在中職階段準大學生的亮麗標籤也沒有了,反而可能被覺得另類。”

但試點進入低谷的時間很短暫。2022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有關專業實行與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的貫通招生和培養。貫通培養得到了法律保障。

同年,中辦、國辦《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銜接培養。在2022年12月教育部介紹《意見》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相關人士明確表示,支持各省開展中職與職業本科或應用型本科(3+4)七年貫通培養。

改變大學

2022年後,中本貫通從頂層設計到制度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各省份落地探索。

“特別是2025年2月,教育部印發758項新修(制)訂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有力推動了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上述專家說。

經過多年試點,很多地方已經有了中本貫通班的畢業生,他們用實際表現證明,中職生並不比普高生的就業能力差。

據報道,青島一所中職學校近年來已有數百人升入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本科院校,他們有的繼續深造,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湖南大學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有的選擇就業,得到了製造業、採礦業單位的不錯崗位。

濰坊科技學院副校長李廣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調查分析發現,同專業班級的中職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在學業方面的表現並無明顯差異。中職生源對所學專業滿意度更高,專業對口就業率更高,實踐動手能力更強,適應性更強。”

如今,越來越多中考高分考生選擇中本貫通,進一步提高了中職學校生源質量,加速補齊曾經困擾中本貫通的生源短板。

“以上海爲例,近年來中本貫通班的生源,普遍在普高分數線以上,有些還達到了區重點高中甚至是市重點高中的分數線,本科院校自然願意接納中本貫通班的中職生源。”熊丙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彤至今都對他的中本貫通班同學的動手能力記憶猶新。“他們比我們提前三年學習了數控車牀、數控銑牀等技能操作,在大學期間的實操課上,他們可以熟練操作機器切削加工零件,而我們這些高考生更多地是在學習程序設計、機械原理等。”

吳彤曾不屑於操作機牀等動手能力,認爲大學生應以理論學習爲第一位,但現在已經糾正了這個看法。

“工作以後,理論應用很少,更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如果大學期間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並重,我想我在工作中的競爭力會更高。大學同樣需要轉變,特別是定位爲應用型本科的大學。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本貫通班其實是在改變大學。”吳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