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看變化

田間地頭,裝載着北斗導航的農機在精準作業,滴灌帶如毛細血管般密佈田野,智能灌溉系統精準調控水肥用量……5月初,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進入春耕時節,一幅幅科技感十足的春玉米播種圖景有序展開。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促進大面積增產。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深入內蒙古包頭、鄂爾多斯等地,瞭解內蒙古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面貌及中國中化通過推廣全程科學種植方案打造“噸糧田”的新成果。

精準灌溉:突破水資源瓶頸

在達拉特旗東南58公里的侯家營子村,記者看到,廣闊平整的田地裡,滴灌帶沿壟鋪設精準到位,智慧農機穿梭作業,一粒粒玉米種子被精準播入土中。

“預計7天左右,我們就能完成1萬畝玉米播種。”中化農業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內蒙古大區副總經理張永豐告訴記者,“‘種得準、管得精’是‘噸糧田’的核心,在玉米生長的5個關鍵環節,我們集成了16項技術,可以精心把控每個細節。”

說起侯家營子的農業生產,繞不開“水資源”這個關鍵詞。這裡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如何突破水資源瓶頸、提高糧食單產,成爲困擾當地農民的難題。

MAP模式由中國中化於2017年推出,集成現代農業全程技術解決方案,推動農業全鏈條增值與可持續發展。自2019年起,中化農業MAP落戶達拉特旗,並在全旗探索推廣玉米單產提升全程技術服務方案。MAP在侯家營子農場率先引進國際先進滴灌系統,結合創建的玉米灌溉決策模型,在北方規模化農田中實現小流量精準灌溉,被農戶形容爲“埋在地裡的毛細血管”,能定時定量將水送到作物根部。

MAP農藝師利用智慧農業軟件,爲每塊田定製施肥方案,播後設置“滴水出苗”,確保苗齊苗壯。進入拔節期後,管理團隊結合墒情、苗情和天氣變化,動態調整水肥補給節奏;關鍵階段還疊加“一噴多促”精準調控技術,精準補充微量元素和調節劑,爲玉米穩產增產提供充足養分支撐。農戶也能隨時在手機上查看作物狀態,有了預警提示系統,“地裡缺啥、該幹啥”,一看數據就明白。

2024年,位於侯家營子村的中化農業MAP玉米示範田畝產已達1016公斤,真正實現萬畝連片“噸糧田”。“這裡以往澆1畝地得約400立方米的水,現在是200多立方米。”中化農業MAP鄂爾多斯區域經理張帥說,“2024年,我們的示範農場玉米畝產比周邊以傳統方式種植的農戶平均高出20%,節水的同時還做到了增產。”

“從種給農民看到帶着農民幹,截至目前,我們逐漸把服務規模擴大到全旗20萬畝耕地。通過全生命週期的科學種植模式,可實現每畝平均100公斤的增產,農民大約可以實現每畝220元的增收。”張帥介紹道。

科技賦能:讓鹽鹼地成爲大糧倉

單產提升的技術像一把“金鑰匙”,不僅突破了水資源的瓶頸,也解鎖了更多類型農田的豐收“密碼”。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位於黃河沿岸引黃灌溉區,土地鹽鹼化較普遍,很大程度上制約着當地農業的生產發展。在精準灌溉經驗的基礎上,中化農業MAP將單產提升方案應用到中輕度鹽鹼地。

在土默特右旗海子鄉的苗六泉農場,記者看到,農場耕地邊有一個近15米寬的蓄水池,池中的黃河水沉澱泥沙後,經過泵房裡一個個過濾罐體,再通過滴灌帶精準地輸送到田間的每粒種子旁邊。這種方式將傳統的大水漫灌,變爲一個個由滴灌形成的只包圍在根系周圍的“溼潤球”。據瞭解,小流量滴灌技術讓根系長期保持適合生長的溼潤環境,水少了,帶來的鹽分就少了,土壤的鹽鹼化就會慢慢得到改善。

良法還要配良種。在種植品種上,中化農業MAP選擇了耐鹽鹼的種子和作物,如向日葵、高粱,同時結合精準水鹽調控、耕層構建、窄行距播種等技術措施,科學管控播種、施肥、灌溉與根際水分和鹽分水平,實現精細化種植管理。

2024年,苗六泉農場生產效益顯著提升,玉米單產比地方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增產20%左右,向日葵單產增產達50%。

土默特右旗副旗長高俊峰對記者表示,鹽鹼地有較大的增產空間。中化農業MAP鹽鹼地單產提升技術應用,爲區域撬動土地產能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模式。

“未來,我們會在內蒙古更多具備條件的區域複製推廣這一模式,持續提升農業單產水平,爲內蒙古不同場景下的‘噸糧田’建設提供成體系的落地方案。”張永豐說。

創新機制:集成打造“噸糧田”樣板

如何更好助力內蒙古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除了種植技術的突破,近年來,中化農業MAP還進行了種植機制上的創新。

在達拉特旗等地,中化農業MAP圍繞主產區定位,統籌推進當地耕地整治和農業結構優化,將集成建設“噸糧田”作爲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2019年以來,中化農業MAP創新構建“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聯結機制。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品種、耕種、管理與銷售,既破解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現實難題,也實現了“小田變大田”,推動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發展。

“在引入中化農業MAP全程技術解決方案之前,我們村的農業生產面臨諸多難題。土地分散在農戶手中,難以開展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也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指導,作物產量不高,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農戶們收入也不理想。”站在連片的田地裡,達拉特旗道勞哈勒正村黨支部書記劉世榮說,“現在,中化農業MAP幫我們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破壟填溝、平整土地,讓大型農機能夠順利作業,效率大幅提高。在種植環節,農藝師爲大家篩選最適宜的良種,並制定科學的種植方案。”

他告訴記者,從效益方面看,農戶們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以前青貯玉米畝產是2.5噸至3噸,現在通過MAP模式的科學種植和管理,村裡的玉米畝產超過4噸,產量增加1噸多。產量上去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永祥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內蒙古把以中化農業MAP爲代表的社會化服務作爲推動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的“金鑰匙”,創新發展“單產提升+社會化服務”模式、“高標準農田+社會化服務”模式,並在230個村推行“統種共富”經營模式。2024年,全區“噸糧田”面積達到850萬畝,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達到779.7斤/畝,較上年增加24.2斤/畝,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如今,我們正在將這套源於內蒙古的玉米全週期服務模式向全國多地拓展複製,2024年已實現全國線下服務面積3565萬畝,與當地的平均產量相比,畝均單產提升8%至15%,全年助力糧食增產25億斤,爲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中化貢獻。”中化農業MAP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