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最乾淨安全?專家揭瓶裝水比自來水更毒 關鍵致癌原因曝光
瓶裝水看似最乾淨安全的飲品,但專家警告,若在「有效期限」過後仍飲用,恐怕不僅影響口感,還可能讓人體攝入致癌的「微塑膠」。示意圖/AI生成
瓶裝水看似最乾淨安全的飲品,但專家警告,若在「有效期限」過後仍飲用,恐怕不僅影響口感,還可能讓人體攝入致癌的「微塑膠」。這些肉眼難辨的塑膠碎片不僅會隨着時間增加,甚至可能深入人體器官,引發腸癌、不孕與神經疾病風險。
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多數瓶裝礦泉水的標示期限約爲18個月至2年,但這個日期並非針對「水」本身,而是代表「瓶子」的保存期。專家指出,塑膠瓶會隨時間逐漸分解,釋出微小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微粒,進而污染瓶內的水。雖然部分業者聲稱過期瓶裝水仍可飲用,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塑膠老化後釋出的微粒恐帶來慢性健康風險。
微塑膠尺寸僅約2微米,相當於千分之2毫米,但影響卻可能極深。世界衛生組織(WHO)淡水塑膠污染研究專家雪莉.梅森(Sherri Mason)指出,環境中的合成化學物質與癌症、精子數下降、過動症及自閉症等疾病相關,而塑膠正是這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的媒介。
近年研究陸續在人體肺部、胎盤、母乳甚至血液中發現微塑膠顆粒。雖然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爲大多數會被排出體外,但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部分微粒可能滲入血液並停留在關鍵器官,引發神經毒性、荷爾蒙失衡及慢性發炎反應。這些結果意味着,即便是看似無害的飲水行爲,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塑膠進入身體。
加拿大協和大學環境管理學者莎拉.薩耶迪(Sara Sajedi)最新研究顯示,經常飲用瓶裝水的人,即使在期限內飲用,每年平均仍比喝自來水者多攝入約90萬顆微塑膠顆粒。她形容這是「嚴重且被低估的健康危機」,強調微塑膠不僅影響腸道菌叢平衡,還可能造成呼吸疾病與腸道功能失調。
薩耶迪指出,這些長期風險突顯人類應正視「奈米與微塑膠」問題。她呼籲政府與企業必須採取行動,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瓶使用,並加強公衆教育。過去澳洲學者也曾在健康志願者糞便樣本中發現微塑膠能改變腸道微生物活性,導致與腸癌、憂鬱症相關的變化,這也是首度證實微塑膠會改變人體腸道菌相的人體研究。
除了時間因素,保存條件也是影響瓶裝水品質的關鍵。專家提醒,若塑膠瓶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陽光下,或與氣味強烈的化學品並放,瓶身會加速老化,使水質出現異味。儘管PET本身不含鄰苯二甲酸酯或酚甲烷(BPA)等高風險化學物,但隨着結構鬆散,瓶中水可能被外界污染物滲入。
由於PET材質具「透氣性」,時間一久水分會緩慢蒸發,使污染物更容易侵入。專家建議,瓶裝水應存放在陰涼乾燥處,並於開封后儘快飲用。此外,消費者可考慮以濾水壺、自來水過濾系統等替代方案,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以兼顧健康與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