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扶輪只有吃飯,沒想到還有人生;低調做事,高調動人

我以爲扶輪只有吃飯

,沒想到還有人生

總有一羣人,默默讓世界更美好 — 低調的扶輪,高調的人情

今天早上開車上班的路上,因爲一場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我十分鐘。但奇妙的是,沿途我看見了兩道不同的彩虹,讓我不由自主地放慢車速,靜靜享受這場暴風雨後的短暫溫柔。正當我以爲這就是今日的最大驚喜時,一隻藍白拖突如其來地在馬路上翻滾.....對,藍白拖——它很努力地表演了一段「託鞋奇遇記」,也讓我耽擱了大概一秒鐘。

再往前開,迎接我的是烏雲密佈的傾盆大雨。

這些衝突的畫面,卻讓我心情很好。因爲在短短几十分鐘裡,我看到不同的美好:有驚喜、有鬧劇、有靜謐,也有些不按牌理出牌的小插曲——就像最近參加扶輪活動,從每一場經驗中都看見不同的風景與人情。

低調的力量,高調的關懷:我看見一位總監的樣子

這一屆25-26年度地區總監DG Capital林政邦,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不僅要服務社會,更要因爲參與扶輪,讓我們彼此依靠、信賴,成爲扶輪人生活上的安定力量。」

這不只是他的信念,更是他每天用行動說的話。我觀察到,每一場授證、每一次首敲,他都親自參加。而且他不是走馬看花的那種出席,他總會記得某位在地默默付出的社友名字,親自感謝、親自鼓勵。這樣的細膩與堅持,是我過去在其他組織中很少見到的。

扶輪社的活動總是低調地進行,卻又在那份不張揚中,默默累積出一種高調的謙和。這種謙和,是社會參與的厚度,是社會認同的基礎,是社會共感的種子。這一切,都正在靜靜地長出影響力。

我,一個I型人,在扶輪找到朋友與自己

我是今年剛入社的扶輪小白,一個表面看起來像E(外向),但其實骨子裡是I(內向)的人。如果可以選擇,我會永遠躲在那個不需要開場白的安靜角落,默默觀察、靜靜做事。

也因此,我一向不擅長拓展人際關係。但沒想到,扶輪打破了我對人際的防備。我居然在短短几個月內,認識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甚至交到幾位——可以大聊八卦、互相鼓勵、一起偷吃炸物的閨蜜。

之前,一位臉友(同時也是社友)私訊我:「什麼時候能見到妳呀?」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她的那一句話,讓我瞬間感受到一種「被想念的溫暖」。被期待見面的感覺,很奇妙,也很美好。

扶輪不只是組織,是一種彼此點亮的方式

在我看來,總監是一位真正懂得「看見他人價值」、願意細細看見每個人努力,並重視每一位社友付出的人。他的信念明確:「人生的意義,不只是成就自己,更要點亮他人。」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他每天親自帶着我們一起,身體力行地實踐,也讓「扶輪臺灣」被世界看見。

對我來說,參與扶輪不只是想像中交朋友、做公益、吃喝玩樂,更像是一種價值的共鳴。當我們聚在一起,不只是爲了吃飯(雖然真的都滿好吃的),而是爲了讓彼此的生活發亮一點、世界的某個角落溫暖一點。

小結尾,大感謝

寫這篇文章時,我心裡其實滿感激的。感激自己沒有因爲怕尷尬就拒絕進入扶輪。因爲如果我還留在那個 I 人的小角落裡,就不會遇見你們,也不會知道,原來社交其實可以那麼真誠,還能附贈炸雞。

未來的路或許還會下雨、塞車、遇上更多藍白拖,但我相信,我們一定還會遇到更多彩虹。只要我們彼此陪着彼此,就永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