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爲鑑,技術革命都遵循同一個規律,AI“投資狂潮”會和當年鐵路、電網一樣嗎?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正迎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技術浪潮。然而,歷史規律表明,每一輪偉大的技術革命將週期性地從瘋狂投資到泡沫破裂,再到黃金時代的到來。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作者Carlota Perez認爲,AI仍處於"狂熱部署階段"(installation phase),歷史上每次技術革命都需要經歷泡沫破裂才能進入黃金時代。與此前革命不同,AI革命首次由軟件主導,網絡效應放大了機遇與風險,同時AI公司有望直接受益於其釋放的廣泛經濟價值。
當前,這股投資狂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席捲全球。僅在今明兩年,谷歌、亞馬遜、微軟和Meta四大科技巨頭就將在數據中心領域投入高達7500億美元,以支持其AI模型。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29年,全球在該領域的總支出將達到3萬億美元。
然而,天量的資本支出引發了投資者日益增長的焦慮:如此巨大的投入究竟能產生多少回報?
市場的緊張情緒並非空穴來風。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麻省理工學院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加劇了股市的動盪,該報告發現,在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有高達95%的公司並未從其生成式AI投資中獲得任何回報。當被問及是否存在AI泡沫時,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的回答也難言樂觀,他表示:
Carlota Perez爲我們提供了理解當前AI熱潮的歷史視角。她認爲,人工智能是始於20世紀7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的延伸,而所有技術革命都遵循一個可預測的週期。
在Carlota Perez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中,Perez識別了五次偉大的技術革命: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1830年代的蒸汽與鐵路革命、1870年代的鋼鐵與重工業革命、20世紀初的規模化生產時代,以及始於197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
Perez指出,這些革命都遵循着一個可預測的週期。
在最初的“部署階段”,新技術顛覆舊有產業和地區,引發大量的“創造性破壞”和社會動盪。這一階段通常伴隨着過度投資、金融狂熱和股市泡沫。
然而,這些泡沫也並非全無益處。它們往往是爲後續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提供了資金,建成了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從而使其更廣泛的經濟效益得以實現。
就AI而言,Perez認爲我們仍處於這個狂熱的“部署階段”。
而歷史經驗表明,在任何一個“黃金時代”到來之前,一場“骨震級”(bone-juddering)的崩盤似乎不可避免。Perez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她補充說,當前資本市場的失靈可能會讓AI泡沫的破裂引發更大的動盪。資本市場如今更專注於加密貨幣等投機遊戲,而非生產性投資,同時全球債務總額已超過GDP的三倍。她警告稱:
本次革命有何不同:軟件驅動、網絡效應與風險放大
儘管歷史模式提供了重要參考,但本輪技術革命也有其獨特性。
與以往不同,人工智能革命首次由軟件和硬件共同驅動,這改變了一些金融動態。
軟件公司可以憑藉巨大的網絡效應實現更快的規模擴張,甚至在一夜之間走向全球。例如,OpenAI的ChatGPT在推出不到三年後,每週用戶數已達7億。
然而,數字全球化在放大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風險。
一個例證是,更便宜的DeepSeek AI模型就曾一度動搖了投資者對美國科技股的信心。這種快速、無國界的競爭格局,意味着領導地位可能更迭得更快,投資風險也相應增加。
此外最引人注目的差異在於,AI公司有望直接受益於其釋放的金融收益。該技術正在加速生物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的進步。
AI公司完全可能利用其技術優勢,發展成爲重要的醫療保健、藥物發現或自動駕駛汽車公司。
歷史的指導:如何進入黃金時代
Perez從以往的革命中應吸取一個更重要的教訓:要進入“黃金時代”,公民社會需要主動塑造革命,使其服務於自身的目的。
正如早期的政治家設立反壟斷機構以馴服過於強大的公司,並建立福利國家以緩解勞動力市場的衝擊一樣,社會規則的制定至關重要。
Perez認爲,當今功能失調的金融市場、企業權力的集中、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已將世界帶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然而,正如歷史學家AJP Taylor在評論1848年歐洲革命時所寫,國家有時會走到轉折點——卻未能轉折。
Perez認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將是她下一本書的主題,這也將決定AI革命能否真正迎來預期中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