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須有音樂家耳朵 戲劇家嘴巴

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聯經出版)

(更多精采內容 請看翻爆)

我剛當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時,與現在相較,人們的視野窄得多,而且對什麼樣的人才配做什麼樣的事有深刻的成見,例如:只有處理攸關人命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這四科的醫生,才真正被視爲「先生」,而且那年代,只有在校與實習成績足夠好的人,才能進這四大科。

實習時,我曾給一位中生代外科老師帶過,他對我說過的一番話,至今我仍記憶猶新。他說,當醫師的人分四種,有金、銀、銅、鐵。以他家爲例,他們三代爲醫,祖父是金、父親是銀,他呢?則是銅。沒錯,這位老師那時候對着我語重心長地說:「你是鐵,醫師像公務員,現在是鐵飯碗的時代!」

醫師這行的確就像那位外科老師說的,是個鐵飯碗,在工作上有保障,生活不成問題,但要在這條路上長遠走下去,還需要足以支撐你往前走的力量。

我後來選了內科作終身的志業。當時我所見、所耳聞的內科教授每個都像傳奇一般,風骨皆非凡,深受後輩及病人尊重。從一個細微處可見他們有多受敬愛,每次查完房,內科教授都會去洗手,這時候一定有人在旁協助,恭敬地遞上擦手用的毛巾。見他們如此,我深感「有爲者亦若是」,景仰不已,也想成爲如此令人信賴、尊敬的醫生。堅持初心,懷抱着熱情,就這樣,我一路在內科的領域耕耘迄今。

某一年,爲了提升全院同仁的人文素養及同理心,臺大醫院舉辦景福講座,請來臺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導演,他不愧是我們的莎士比亞,娓娓道來,全無冷場,一如我們看他編導的舞臺劇,有情有義、有血有淚、笑中帶淚。

吳導說,醫生和他有個共通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是接觸人、處理人的事,只是我們是治療,他是撫慰,而好的醫療一定是能減輕痛苦的,「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確實,醫療的確是「有時治癒,時常緩解,總是撫慰」。

一個醫生必須有音樂家的耳朵,戲劇家的嘴巴,在病人痛苦時能用精確的聽覺去辨別痛苦,用明快的語言清除疑慮,安撫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

套句吳導的名言:「臺灣最美的風景不是人,而是好人。」醫生在成爲醫生之前,先是一個懂得痛,懂得快樂,懂得人情的人,而這個人瞻仰着有仁德的前輩,在仁慈的環境中養成,最後才成爲一名良醫。

雖然沒有醫療執照,但我想,吳導也是肝苦人的好醫生。

現在,我好不容易熬成教授,甚至成爲醫學系主任及內科醫學會理事長,時代已往前走了好遠的路,現在醫界的環境,也和當初「鐵飯碗」的時候大不相同。

我發現,就連自己指導的學生在選科時都不考慮內科,而根據內科醫學會統計,已經有十年左右,全國住院醫師開的缺都收不滿。遙想我們那年代,只有成績佼佼者才能擠入內科這扇窄門,對比今天的情況,情何以堪?

造成現今醫界生態改變的原因很多,而不能否認的是,除了時代的因素,健保給付無法反映醫療從業人員付出的程度,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偉大的健保制度讓每個民衆都看得起病,但是獨大的結果,尤其是隻重財務,將付費者代表意見擺第一,醫療院所及醫學會變成居於被動諮詢的位置,後果是醫療生態的不自然改變,使得醫界裡輕薄短小、利多本少的行醫方式,愈來愈普遍且大行其道。像內科訓練長這樣值班多的位置,就不受年輕學子歡迎,而健保以外可創造新的收益的科別,例如皮膚、眼科、骨科、復健科,則衆人趨之若鶩。

制度一定要讓負重前行的人得到應有的報酬,而非用道德的高帽壓倒一羣善良的人才,也千萬不要讓我們的醫生必須犧牲善良,才能獲得正當權益。

我們到底是要照顧患者的人醫、視病猶親的仁醫,還是術德兼修的良醫,始終是關鍵。不過,這些年一路走來,無論是想成爲人醫、仁醫還是良醫,我認爲除了前述的理解人事、懂得體察與人情,醫者還需要的特質,是無畏且大膽創新做自己的信念,和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硬頸精神,就像對上巨人歌利亞的大衛。(二之一;摘自聯經《行俠仗醫,以醫弘道》;更多精采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