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牆就心靜了”,當代年輕人迷上攀巖,王石、周鴻禕也投資開巖館
編者按:2025年,全民運動熱潮奔涌。在Z世代的定義下,運動早已變成了一種社交語言、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場自我修行。從飛盤燃脂到陸衝板刷街,年輕人們沉迷“飛檐走壁”,也在夜騎中探索城市,他們用運動重構自己的社交圈層和生活節奏。專題《暴汗吧 後浪》將解碼2025年運動新浪潮下的消費密碼。
身體在巖點間伸展、騰躍、輾轉挪移,當沾滿鎂粉的手掌觸碰到線路頂端的巖點時,瞬間迸發出的成就感是唯有攀巖愛好者才懂的感受。
作爲從現代登山衍生出來的運動,攀巖被譽爲“巖壁芭蕾”,自1987年被中國登山協會引入後,長期侷限於高校社團的小衆領域。
直到2016年,攀巖被國際奧組委確定爲2020年東京奧運會官方比賽項目,此後又陸續進入全運會、亞運會賽事體系,這項運動才逐漸破圈。
2024年,巴黎奧運會伍鵬摘得速度賽亞軍引發全民關注。今年6月,潘愚非在攀巖世界盃抱石項目中斬獲中國首金,攀巖完成了破圈的最後衝刺。
能在巖壁之間穿梭騰挪、看起來帥氣,是許多人被攀巖吸引的起點。但在資深愛好者眼中,這只是攀巖最表層的魅力。
時代財經採訪的多名巖友,不約而同地將攀巖比作沉浸式闖關遊戲:每條線路都是預設關卡的解題挑戰,既需肢體協調能力,又要路線規劃策略。更妙的是攀巖帶來的諸多可能性:即便同一線路,不同體型與運動習慣的攀爬者,也能開發出獨一無二的動作路線。
這本質上是一場與自我的深度博弈。當雙腳離地、踏上第一組巖點時,人所能借助的,唯有自己的意志力與專注力。
隨着越來越多年輕人涌入巖友圈,工作日的城市攀巖館也開始人頭攢動,到了節假日,熱門的野攀場地甚至需要排隊等候上牆。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的攀巖愛好者只有近1萬人,截至2023年年底,該人數已增長至50餘萬人。
讓人上癮的“空中游戲”
即便已經攀巖近10年,聊起攀巖,周渤的語氣中仍滿溢着興奮:“攀巖就像集郵,沒擁有過郵票前,不會想要入手。但一旦收藏了第一套,就會想持續擁有。”
今年40歲的周渤,十年前旅遊經過攀巖勝地廣西陽朔時,心血來潮地參加了人生第一次攀巖活動。因爲是新手,在靠蠻力爬到路線的80%後,周渤便沒有力氣再繼續完成了。事實上,在稍懂攀巖技巧的人眼裡,當時周渤攀爬的路線,難度僅相當於走普通樓梯。
帶着未能登頂的不甘心,回家後,周渤到處找巖館練習。與大多數靠本能與蠻力的新手一樣,初期,周渤每次上牆,都是手腳並用地在巖點上硬拉硬蹬,練到力竭卻不得要領。直到在一位老巖友的指導下學會了攀巖的基本技巧“頂腰推胯”,周渤才豁然開朗。
在攀巖領域,“Problem”(問題)通常指攀巖路線中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點,而 “Solution”(解決方案)則是針對難點作策略。成功 “解題” 帶來的成就感,讓衆多巖友爲之着迷。
“在攀巖的世界裡,會不會技巧好比1和0。很多線路,假如用對了動作與技巧,其實沒有看上去那麼難。就像槓桿找對了支點後,就可以四兩撥千斤。”周渤說道。“柳暗花明”的成就感,讓向來不喜歡運動的周渤對攀巖相見恨晚。近10年來,爲了野攀,周渤跑遍了廣西、貴州、福建等地,甚至還遠赴泰國、菲律賓。
更何況,獲得解題成就感的消費門檻並不算高。
國內攀巖館單日門票的價格在約100元,新人體驗課在約200元,且提供攀巖鞋租借服務。新人如果只是想要體驗攀巖,花費約200元就能搞定。老巖友的花費則主要在攀巖館年卡(約4000元)、攀巖鞋(500~1000元/雙)與安全繩(300~500元/條),年花費不超過1萬元。
事實上,除了周渤這樣較爲成熟的愛好者,如今,青少年纔是巖友的核心人羣。
今年18歲的Coco已經是一個攀巖八年的老手了。五年級時,Coco因在一次難度攀巖體驗中爬得比別人高,一時興起報了攀巖班。正式學習後,體能訓練與姿勢糾正的枯燥曾讓她偷偷哭了多次。
攀巖需要極高的意志力與專注力,這種和自己較量的過程讓Coco着迷。曾靠徒手攀爬登頂了美國酋長崖和北極懸崖的亞歷克斯·霍諾德是Coco的偶像。而這兩條線路,都是國際攀巖屆公認的“死亡線路”。
在高度超過900米,巨大且近乎光滑的酋長崖上,亞歷克斯的每一步都在生死邊緣,攀爬需要絕對的冷靜與專注。
“哪怕在地面時有多心煩意亂,一上牆就心靜了。”Coco說,“攀巖沒有隊友,每個難點都需要自己克服,哪怕只是往上爬多一步,都是對自己的超越。每次登頂後下降,看着一路爬過的巖點,我都覺得,哇,原來我已經能走這麼遠。”
攀巖8年,Coco先後在攀巖館的非正式比賽與廣東省青少年攀巖錦標賽等賽事中拿下了多個獎項。在母親眼中,Coco已從小時候的“稍顯嬌氣”,成長爲一個“堅韌的女孩”。
即便手掌磨破、腳拇指外翻,只要能行動,Coco都會咬牙堅持,“攀巖不是速成運動,在成功登頂前,有太多失敗。我覺得生活中的難題,也和攀巖差不多,哪怕會多次‘滑落’,但堅持下去總能找到解法。”
攀巖館遍地開花,王石也投資下場
越來越多人開始在攀巖運動中找到樂趣,城市攀巖館的人氣也持續提高。
陳俊義是華南最大抱石館趣野攀巖(抱石:攀巖的一個類型,主要在低高度巖壁上進行攀爬)的聯合創始人。因爲對攀巖的熱愛,體育專業出身的他201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廣州凱樂石攀巖館工作。
那時,陳俊義在攀巖館的工作相當清閒。除了做攀巖教練,他還兼職了徒步向導、戶外項目青訓教練等工作。
在陳俊義剛做攀巖教練的那幾年,攀巖一直是一項不出圈的小衆運動。直到2022年,陳俊義在深圳一家巖館工作時發現,來攀巖的人變多了。此前基本每月都在虧本的巖館,也開始盈利。
2022年底,陳俊義與合夥人在廣州創立的趣野攀巖館開業。
野趣攀巖館的地理位置並不算便利,既不在市中心,也不靠近地鐵口。但是,巖館生意的紅火卻超出預期。僅開業一年,陳俊義與合夥人就將原本200多平方米的巖館,擴建至1100平方米。週末來趣野攀巖的人數,也從開業初期的60至70人,攀升至如今的150至200人。
陳俊義透露,攀巖的新手羣體還在持續擴大。趣野攀巖館的收費項目主要有122元的單日門票與192元的新人體驗課。從2024年開設新人體驗課以來,趣野來自體驗課的月收入佔比一直穩定在10~15%。
“過去來攀巖的都是一小撥熟面孔,現在一眼望去,都是新巖友。”陳俊義感慨道。
作爲資深愛好者,2022年,周渤創立的“鹹魚攀巖館”在汕頭市開出首店。三年時間不到,“鹹魚攀巖館”在當地的門店數量已達到3家。
周渤也明顯感受到了人們對攀巖運動的認知發生了變化。“2022年剛開業時,帶孩子來體驗的家長,還搞不懂攀巖是做什麼,對安全性也有許多擔憂。現在家長們已經把這當作一項常見的休閒運動了。”
中國登山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國內現有商業攀巖館數爲636家,相較2022年初統計的485家,增長31%。當前,行業內已經誕生了藍天攀巖、香蕉攀巖、巖時攀巖等連鎖攀巖館品牌。
攀巖運動的魅力和商業前景,還引來了知名企業家紛紛下場佈局。2024年1月,前中國國家攀巖隊總教練趙雷與懶熊體育聯合創始人黎雙富共同創立了我攀攀巖館。據悉,“我攀”背後的公司是雷攀科技,目前已完成近千萬元人民幣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我攀攀巖館的聯合創始人與第一個投資人是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天使投資人則是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作爲登山愛好者,王石很早已學習過攀巖的技巧,甚至他在深圳住了20年的房子裡就裝有一面攀巖牆,而他真正被攀巖種草,還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我被隔離,那怎麼活動呢?就在院子裡爬樹、攀牆(巖)。”
攀巖是門慢生意
相較於花費不菲的滑雪與網球,攀巖的裝備費用可謂相當親民。
攀巖通常無需專門購置服裝,透氣彈性耐磨的常規運動裝即可。作爲必需品的粉袋,百元內即可入手,攀巖鞋目前以La sportiva、Scarpa兩個意大利品牌存在感最高,整體價格在500至1000元。
雖然單價不算低,但攀巖鞋等產品的使用壽命往往長達數年。除非需要高強度訓練,在成年巖友圈,幾年才換一次鞋的情況,相當常見。
目前,攀巖裝備市場的規模並不大。據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的調研報告,全球攀巖裝備市場規模在2024年將達到6.915億美元(約50億元),預計2031年的銷售額將達9.997億美元(約70億元)。而2024年中國攀巖裝備產業的市場規模僅爲0.7157億美元(約5億元)。
不少年輕人將攀巖館視作健身房,但攀巖館要想和健身房一樣快速擴張卻很難。
教練缺口,是限制攀巖館擴張的一道坎。陳俊義告訴時代財經,不同於籃球、游泳等已存在專業教學體系的大衆運動,國內的攀巖運動尚未形成統一的教學課程。除了從賽事體系內部退役的教練與運動員,目前,國內攀巖館的教練,主要通過招來高校體育專業學生自行培養、或者由攀巖愛好者轉型。
教練的培養週期也取決於學員的個人能力。據媒體報道,培養一個合格的教練員需要至少半年以上時間。據陳俊義透露,即使是有體育基礎的人,在沒有攀巖經驗的前提下,要達到專業教學水平,訓練週期也有可能長達4~5年。因此,合格教練員的培養速度,遠遠跟不上行業發展步伐。
同時,攀巖館的盈利週期也要比健身房更長。
《2023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已有半數攀巖館的啓動資金成本在百萬元以上,主要集中在100萬元至150萬元區間。整體來看,國內攀巖館的平均回本週期約爲3到5年。
陳俊義向時代財經透露,一個約300平方米的室內抱石館,前期投入在約100萬元,預計回本週期在約2到3年。作爲對比,根據公開資料與媒體報道,連鎖健身房品牌樂刻,常規健身房面積也在約300平方米,前期投入在約150萬,但回本週期在2年內。
影響攀巖館盈利能力的,是人羣數量、消費水平與維護成本。
攀巖館的收費項目主要分爲攀巖門票與新人體驗課,上述兩個項目在國內的整體定價水平分別在約100元與約200元。又因爲攀巖比健身的門檻和強度更高,攀巖館的客羣規模、消費的頻次整體都低於健身房。同時,爲了持續保證場館對巖友們的吸引力,攀巖館通常每1到3個月,就需要更換巖點路線,這也構成了一筆維護費用。
整體而言,攀巖行業如同這項運動本身,並非爆發式增長的生意,卻有着穩健的發展態勢。隨着近年來國家攀巖後備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始祖鳥、凱樂石等戶外品牌的市場佈局,以及社交媒體的傳播,中國攀巖市場,有望攀向更高的行業 “巖點”。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
作者:李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