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佔領加薩 賠了家園
▲以色列人佔領了加薩,但巴勒斯坦反抗抵抗,讓以色列家園也變色,讓不少以色列人也離鄉背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川普總統於8月25日主持召開了關於加薩戰後規劃的會議,與此同時,美國和以色列正在尋求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以結束衝突,並讓所有剩餘的以色列人質獲釋。最近國際調停方一直在推動加薩停火。他們設法達成了部分協議,使得一些人質獲釋,並短暫停止了加薩的戰鬥,但沒有最終結束戰爭。
2023 年的「哈瑪斯洪水行動」是中東衝突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場行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系列由哈瑪斯策劃的跨境攻擊與滲透行動,針對以色列的軍事據點與民用設施發動突襲。
對以色列而言,這是一場不可容忍的國家安全危機。當時的以色列政府迅速決定以武力迴應,並啓動了對加薩地區的全面軍事行動。這場戰爭迄今還沒終止。以色列人佔領了加薩,但巴勒斯坦反抗抵抗,讓以色列家園也變色,讓不少以色列人也離鄉背井。
以色列反擊「洪水行動」 報復佔領加薩
「洪水行動」之前,以色列雖然對加薩地區有軍事封鎖與邊境管制,但並未全面長期佔領。然而「洪水行動」讓以色列軍方高層與內閣鷹派認定,單純的防禦與外交施壓無法阻止哈瑪斯的武裝擴張。於是,以色列在國內輿論壓力下,選擇了進軍加薩、建立實質控制,將其視爲「反恐前線」與「安全緩衝區」。
哈瑪斯聲稱「洪水行動」是對以色列長期封鎖與壓迫加薩居民的迴應,而在巴勒斯坦及其支持者眼中,這是一種「奪回尊嚴」的武力手段。因此,這場佔領行動的代價很快顯現。
首先,加薩的城市結構與人口密度使得軍事管控成本極高,以色列軍方必須投入大量兵力與資源。
其次,國際輿論因平民傷亡與人道危機而大幅轉向批評以色列,使其在外交上承受巨大壓力。
最致命的是,佔領並未根除哈瑪斯的武裝能力,反而激化了仇恨與報復循環,讓以色列陷入一場無限延長的戰爭泥潭。這正是「洪水行動」後的最大悲劇:以色列不僅沒有換來安全,反而種下了長期動盪的種子。
哈瑪斯與伊斯蘭友邦的報復風暴
以色列的軍事佔領非但沒有讓哈瑪斯屈服,反而促使其重新組織,並獲得更多區域盟友的支持。哈瑪斯長期獲得伊朗的軍事援助與資金,黎巴嫩真主黨也在邊境製造壓力,土耳其與卡達則在外交與資金上提供支援。
這些伊斯蘭世界的友邦,雖然在內部政爭與宗派衝突上並不總是團結,但在對抗以色列問題上卻形成了罕見的共識:加薩不能被永久佔領,巴勒斯坦人有權抵抗。
於是,報復行動一波接一波展開。哈瑪斯與其盟友不僅在加薩境內發射火箭,更開始針對以色列多個城市進行密集轟炸,包括特拉維夫、阿什凱隆、貝爾謝巴等地。
即便以色列擁有「鐵穹」防空系統,但連續不斷的火箭彈仍對城市經濟、基礎設施與民衆心理造成嚴重衝擊。這些攻擊也打破了以色列社會原本「戰爭離日常生活很遠」的心理防線,讓中產與專業階層開始質疑佔領政策是否值得。
更重要的是,這種報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對抗,而是一種多方協同的戰略壓力:外交上,阿拉伯世界在聯合國與國際媒體發起反佔領運動;經濟上,部分伊斯蘭國家抵制以色列產品與企業;軍事上,邊境衝突與突襲不斷髮生,讓以色列必須同時防範多條戰線。
這種消耗戰讓以色列陷入一個令人窒息的現實——佔領不僅沒有消除威脅,反而讓威脅變得更廣、更難消除。
離鄉背井的以色列人
當轟炸與報復成爲日常,許多以色列家庭開始作出一個沉重的選擇:離開這片土地。雖然以色列建國以來,移民一直有來有往,但過去的主旋律是「迴歸」——全球猶太人帶着希望回到以色列生活。然而,近年來的趨勢開始逆轉,離開的人數逐年上升。
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是移民潮的主力。他們往往在歐洲、美國、加拿大或澳洲擁有親屬與資源,加上語言能力與專業技能,使他們能夠在海外重新立足。對這些人來說,安全已經比民族情感更重要。他們不願讓孩子在防空洞與火箭聲中長大,也不願在經濟與生活成本高漲的環境中消耗青春。
這股移民潮對以色列社會的打擊不僅是人口的流失,還有人才與資本的外流。當醫生、工程師、創業家紛紛離去,國內的創新與經濟活力必然受損。
而這種外流,正是哈瑪斯及其盟友所希望看到的長期戰略效果——不用真正打敗以色列軍隊,只需讓以色列人對未來失去信心,讓國家內部出現「空心化」。
▼當轟炸與報復成爲日常,許多以色列家庭開始作出一個沉重的選擇:離開這片土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和平共享與經濟共榮的可能
衝突的根源雖然複雜,但解決之道並非全無可能。歷史上曾有無數例子表明,即使民族、宗教與政治立場對立,只要有共同的經濟利益與生存需求,和平共處就並非不可能。耶路撒冷、加薩與特拉維夫,不必永遠是戰火與仇恨的象徵,它們同樣可以是商業、文化與旅遊的中心。
和平的前提是相互承認與共同利益。對以色列而言,承認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生存權與自治權,是解除敵意的第一步。對哈瑪斯與其支持者而言,放棄無差別攻擊與恐怖手段,轉而爭取經濟建設與社會改善,纔可能真正提升人民福祉。國際社會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保證與仲裁角色,確保雙方的承諾被履行。
經濟合作的潛力不容忽視。加薩的港口、地中海的能源資源、區域物流中心的地理優勢,若能開放與合作,將可創造龐大商機與就業機會。以色列的高科技與農業技術,結合巴勒斯坦的勞動力與區位優勢,足以讓整個地區在十年內翻轉經濟面貌。戰爭雖然帶來破壞,但和平纔是創造長期繁榮的唯一途徑。
共同發展經濟的戰略建議
對以色列與其對抗國家而言,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單純的軍事勝利無法帶來長久的安全。戰爭的勝利往往只是下一場衝突的序曲,而經濟共榮纔是最堅固的和平保證。
首先,應建立一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讓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及其他鄰國能在能源、基建、農業與科技上共同投資與分享利益。這種經濟依存關係會降低衝突成本,增加維持和平的誘因。
其次,國際金融與援助機構應以「和平紅利」爲核心設計方案——即雙方停止敵對行爲並遵守協議後,才啓動鉅額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計劃,讓各方都能從和平中獲益。這種模式不僅能吸引投資,也能形成國際社會的監督力量。
最後,必須透過文化與教育交流,削弱仇恨的代際傳遞。若下一代的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能在校園、運動場與商業活動中並肩合作,那麼他們的政治領袖也更容易在談判桌上找到共識。
結論與建議
以色列在「洪水行動」後選擇佔領加薩,原本以爲這是消滅威脅的捷徑,卻沒想到這條路帶來的是更深的安全危機與國家內部裂痕。哈瑪斯與其盟友的報復讓以色列城市不再安全,移民潮則讓國家的核心資本逐漸流失。這是一場沒有真正贏家的衝突,唯一的結果是雙方人民都在承受代價。
真正的安全,不在於圍牆與封鎖,而在於信任與合作。以色列與對抗國家必須勇敢地承認,軍事報復只會製造下一輪仇恨,而和平與經濟共榮纔是長久之道。國際社會應該不僅僅停留在譴責與仲裁,更應透過實質的經濟計劃與合作機制,爲雙方創造共同的未來。
這場戰爭給我們的啓示是:戰爭不能解決問題。爲政者該思考,兩岸人民並沒有深仇大恨,但一旦兩岸開打,就是兩岸人民的最大不幸,只要有人傷亡,從此就結下深仇大恨。
▼對以色列與其對抗國家而言,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單純的軍事勝利無法帶來長久的安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