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羣00後“爆改”鄉村:“金點子”點亮好山好水
1月22日,北方小年,往常遊人如織的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一早就被另一種喜慶熱鬧的氛圍籠罩。村子裡的男女老少齊聚文化大院,載歌載舞,鑼鼓喧天,一場由00後創業團隊首次籌劃的“青春村晚”火熱進行了兩個小時。
劉慧敏是團隊負責人之一,也是這裡的一名“鄉村CEO”。村晚籌備期間,記者來到四渡河村。趁着陽光正好,她帶着記者逛起了團隊規劃管理的民宿羣和鄉村研學活動場地,每一間民宿的特點、每一個路口的民宿文化圖,她都如數家珍。
四渡河村位於燕山長城腳下,秀美的懷沙河穿村而過,村級產業以第一產業板栗種植、第三產業民宿旅遊爲主。在民宿產業上,30餘戶被改造爲民宿進行運營。每家民宿都受到不同遊客羣體的歡迎。但近幾年,由於旅遊市場變化迅速,民宿營銷也並非一帆風順,需要創新創意的補充。
2022年,時任四渡河村駐村第一書記的90後青年王天宇在一項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青振京郊”賽道,圍繞四渡河村發展困境出了一道選題。當時還在北京語言大學讀書的劉慧敏和團隊小夥伴以四渡河“文旅融合發展”的方案奪得了金獎。
就這樣,劉慧敏和團隊成員受到王天宇邀請,紮根四渡河村續寫這道“選題”。兩年多過去了,四渡河村有了量身定製的民宿文化導航地圖、研學活動、露營地,有了隨處可見的吉祥物“團團”“慄慄”,還成爲北京一批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很多00後、05後大學生的“金點子”在這裡落地生根。
讓鄉村看到年輕人蔘與建設的誠意
劉慧敏帶着記者路過四渡河村的“CBD”和“情報交流中心”時,幾位老人坐在木質長凳上悠閒地曬着太陽。
“之前,洪水把河邊木棧道的板子沖塌了,我們就改造成了這樣的一張座椅。鄉村的資源寶藏還是特別多的,就看怎麼能發揮想象力。”劉慧敏笑稱,“我們把城市的年輕人生活方式引入鄉村,希望村民和遊客能夠在這裡享受同樣的便捷。”
實際上,最早了解到四渡河村時,劉慧敏驚訝於“這裡原來有這麼多特色民宿”。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京郊露營地的“不二之選”,團隊把早期組織的大學生露營活動放在這裡,晚間大家可以在合作的民宿裡用餐、住宿。
在大賽牽線搭橋與村委會進行合作後,她才發現,大部分民宿是由本村村民改造後經營的,宣傳獲客渠道還只是村民自己的朋友圈,後期運營壓力很大。怎麼吸引客人前來?團隊成員開始進行線上運營推廣。
劉慧敏告訴記者,她們一邊在美團民宿等平臺開啓線上營銷,一邊幫民宿尋找新的特色點,“比如有的民宿主做飯很美味,那住宿和餐飲就可以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推出特色餐飲品牌,打破民宿只是住宿的侷限,吸引更多客人前來”。
不過,她坦言,最初對於這些全新的建議,年長的村民民宿主還是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反覆橫跳”。“有時候前一天剛剛談好的合作,第二天就被村民否定了,但在鄉村工作,我們也要有極大的耐心和韌勁,理解村民的同時讓他們慢慢了解新事物”。
就這樣,一些民宿附近的小山丘上有了觀星臺,客人可以在這裡用望遠鏡賞星,在露臺上燒烤,坐在鞦韆上眺望整個鄉村;一些民宿有了年輕人和親子家庭需要的活動室、兒童遊樂區、團建會議室……民宿不再只是住宿,還增加了更多針對中青年客人需求的服務。住在村子裡的團隊成員也成了民宿管家,爲民宿提供代運營服務。
“第一年合作除了民宿運營,我們還爲村裡做了一年的公益活動,希望通過活動讓村委會和村民們感受到,我們這些年輕人是真的想幫助大家建設鄉村。”他們還承接起了村裡原有的節慶活動,幫助村幹部策劃、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劉慧敏提到,“比如今年村晚,我們有了化妝組、籌備組和主持人組等,還加入了年輕人的表演,一起熱熱鬧鬧過新年”。
回到文化大院,劉慧敏高興地向記者展示了團隊工作室、直播間和宿舍區,“這是得到村委會認可後,村裡特意用閒置倉庫爲我們改造的,讓團隊可以有更加舒適固定的辦公場地”。如今,村集體以集體資源入股支持他們註冊成立了公司。
“鄉村就是需要一些年輕人帶着思想、帶着幹勁兒來破一破發展的難題。”王天宇一路見證了劉慧敏和團隊的努力。爲了吸引更多年輕人一同參與鄉村建設,王天宇曾在網上發佈“四渡河村全球青年志願者招募計劃”,村幹部忙不過來的公共服務工作被分解爲有趣的志願服務工作。在“自在自然”團隊成員的帶領下,很多在校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到了幸福晚年驛站、殘疾人溫馨家園和童心港灣建設中,爲留守村裡的村民們提供相應服務和興趣課程。
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打開”鄉村
穿梭在四渡河村間,不時有偶遇的老人熱情地向劉慧敏打招呼,閒聊幾句家常,她也儼然成了紮根這裡的“新村民”。
其實,大學畢業後,劉慧敏曾短暫地在一家公司工作,後來回到鄉村創業,她也在內心搖擺不定過。“大家都在城市裡發展,我也想過要不要回去。不過,真的住在村裡以後就不想走了。”她感慨說,來到四渡河村兩年多,自己越來越享受這裡的生活,“和城市相比,這裡噪音低、光污染少,我還養了兩條狗,每天晚上遛狗時,擡頭就能看到滿天繁星”。
在劉慧敏看來,在鄉村紮根參與鄉村建設就像種地一樣,“需要慢慢等種子發芽,然後去用你的感情灌溉它,不能急於求成”。
這兩年,劉慧敏在村裡紮了根,團隊的“新鮮血液”也在不斷注入。在2023年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他們又以“文化創意點亮四渡河好山好水”的選題進行“揭榜掛帥”,越來越多的對鄉村感興趣的年輕人加入,不少創意“金點子”由此落地。
懷柔以板栗著稱,劉慧敏覺得,將本地的板栗文化與民宿結合,或許能用文旅的形式串聯起兩大主要產業。“比如爲民宿客人推出板栗雞等特色餐飲。”
聯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學生進行創意設計,四渡河村獨有的IP“慄慄”也化身“代言人”,以萌趣的栗子卡通形象“現身”村間各個路口處,指引初到村子的遊客找到目的地。
村口立起的大型民宿文化導航地圖,是團隊成員與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耗費一年時間共同打造的,每一個路口、每一條蜿蜒的小路都被精準定位出來了。通過地圖,遊客不僅可以便捷地找到民宿,還能一目瞭然地找到公共廁所、停車場、公交車站、便利店等。劉慧敏笑稱,“經常看到遊客們‘趴’在地圖前尋找自己的民宿”。
爲了提升四渡河村的知名度,他們還把喜愛的一系列活動帶進了鄉村,陸續推出團建、露營、親子研學、非遺體驗、文創市集等各類文旅項目,和遊客一起“玩轉四渡河”。他們還“盯”上了村裡大片的栗子樹林,與村民合作,在栗子成熟時推出“打栗子”體驗活動,同時教遊客烹飪板栗的方式等。
“拿着長長的竹竿上山去抽栗子樹,看着成熟的栗子撲通撲通掉下來,真的很有成就感。”劉慧敏說,“去年和一個景區進行活動合作,大概有5600多人次來到村裡打栗子,甚至週末的村口道路上堵起了車。”
她還告訴記者,如今,團隊駐村成員有8人,線上參與出謀劃策的成員有40餘人,一有活動舉辦,他們會紛紛趕來村裡支援。“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專業不同領域,年齡也不同,但大家對鄉村建設的熱情,和想要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心情是一樣的。”
以前,王天宇認爲,四渡河村由於歷史名人少、紅色資源少,離旅遊景區有距離,“可能更像路過的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村莊”。但現在,因爲年輕人的加入,他看到了一個文旅特色村莊日漸成熟。“利用現有的板栗文化,串聯民宿產業,我們摸索出了整村運營的文旅發展之路,整個村子既可以‘自轉’,也可以和外部世界‘聯動’。”
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搬到村裡,劉慧敏見證了四渡河村的快速發展,“基礎建設越來越好了,文化服務也越來越豐富了”。在註冊了公司“自在自然”後,去年,他們又註冊成立了新公司“北京河畔山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豐富村裡的業務板塊。
“我希望繼續把自己的熱愛發揮到極致,和更多年輕人一起享受鄉村生活的同時,將更多促進鄉村發展的創意落地。”劉慧敏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