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一策提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力
近期,北京陸續出臺了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5個平原新城的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勾勒出平原新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中所承擔的承接、引領、聯結、支撐主體功能。
昨日,本市召開“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專場,市發改委、市規自委等部門以及5個平原新城相關負責人對上述實施方案進行了詳細解讀。
五個平原新城定位及發展目標
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突出“一區一策”,爲各平原新城勾勒出了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順義重點建設臨空經濟先行區、產城融合國際新城;大興重點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繁榮開放國門新城;亦莊重點建設新質生產力典範區、高端產業綜合新城;昌平重點建設科技創新活力區、產教融合未來新城;房山建設科教融合文化名區、新質智造產業新城。
圍繞規劃實施、用地保障、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人才吸引、城市活力等方面,各平原新城也分別提出了多項針對性創新舉措,並給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例如,順義提出,到203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實現1500億元、天竺綜保區年進出口額超過2000億元、對外骨幹交通廊道達到12條等。亦莊提出,到203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生產性服務業營收達到“雙萬億”規模,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突破萬人。到2030年,全區整車產量突破100萬輛,建設汽車智造創新城;加快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4.0建設等。昌平提出,到2030年,重點產業功能區地均收入每平方公里達到350億元等。
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幅提升綜合承載力
在昨日的發佈會上,市發改委主任楊秀玲介紹,平原新城指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區。作爲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環,平原新城內聯中心城區、外攜津冀的戰略門戶作用十分顯著。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和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大事”來看,都需要培育平原新城的綜合承載力。
提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力的首要舉措就是提升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承載能力。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各個平原新城的實施方案都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的集中打造重點產業功能區,例如,昌平的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園、清華國重基地等;有的着力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例如,房山推動北理工14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落地,強化良鄉大學城創新引領作用等;有的則着重構建臨空經濟區,例如,順義圍繞首都機場打造世界級航空樞紐和國際一流的臨空經濟區,大興強化大興機場北京國際航空樞紐全方位門戶複合型功能,打造向世界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窗口。
同時,各平原新城都注重突出新質生產力“鏈主”作用和強鏈計劃。例如,順義提出“發揮整車企業牽引作用,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豐富應用場景,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羣和京津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重要承載區”。亦莊提出,要“全力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壯大以及裝備提質增效,構建零部件研製、系統設計、集成製造、場景解決方案於一體的產業體系”。
規劃空間佈局爲產業發展留出餘量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除了產業承載力,各平原新城在空間佈局上也專門爲產業發展留出“餘量”。
例如,順義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尚有2.1平方公里產業用地餘量空間、5.2平方公里產業用地更新空間”;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也明確給出“產業用地2.6平方公里作爲近期拓展空間”;昌平區清華國重基地兩業融合示範區則明確“正處在快速建設期,已經謀劃產業孵化區和預留區”,字句之間充分顯示出“栽桐引鳳”的戰略意圖。
對此,有關專家也指出,提升平原新城的綜合承載力,是“順勢而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平原新城培育新動能的有效途徑,而規劃意義上的“餘量用地”則意在做優增量、盤活存量。
豐富政策工具全方位加大保障力度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此番平原新城的發展政策工具十分豐富,這無疑有利於在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強化信心,做好工作。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指出,要全方位加大對平原新城的保障力度。比如,加大市級支持力度,集中支持重點產業功能區建設,提供一體化高效精準便捷的社會投融資服務;支持向重點產業功能區集聚城鄉建設用地、建築指標,重點產業功能區規劃優先審批、土地優先供應;注重人才引育留用,率先開展相關政策試點。
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方案指出,要高標準建設新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動R4線一期、19號線二期、京密高速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形成與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環京周邊地區半小時交通圈。系統推進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清華附中大興學校、兒童醫院亦莊院區、宣武醫院房山院區等重點項目落地,在新城配置更多優質中小學、高水平醫院,加強公共服務類專業人才配備。
此外,北青報記者從昨日的發佈會上了解到,本市有關部門將進一步豐富政策工具箱,推動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從需求端角度系統謀劃規劃實施,以承接適宜功能類重大項目建設爲契機,完善周邊居住、公服等配套設施建設,吸引人才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就近落地轉化,推動產、學、城、研融合發展。同時,研究軌道微中心周邊建築規模獎勵實施細則,加大建築規模指標向軌道站點周邊投放力度,建設職、住、商平衡的活力區域。推動平原新城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亮點·
北京平原新城將打造七個城
在昨日的發佈會上,市發改委主任楊秀玲表示,要落實功能定位、塑造城市品牌,將平原新城打造成現代之城、未來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開放之城、夥伴之城、夢想之城。
平原新城將建設現代之城,堅持規劃引領、集約高效,在平原新城集中打造城市重要功能承載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打造邁向未來之城,發揮新城作爲“三城一區”重要功能承載地、高精尖產業聚集帶的集中佈局地區優勢,以“科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能。
同時,平原新城要打造成點亮智慧之城,以“數字+”賦能新城發展,築牢新城數字底座,率先打造智慧城市試點示範,爭先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領先打造數字經濟標杆示範。打造綻放活力之城,以“文化+”激發新城活力,促進文商體旅服務業提檔升級,拓展消費新空間、新業態,營造可漫步、可閱讀的城市場景,讓青年有趣可尋。
此外,平原新城還將打造擁抱開放之城,發揮服務業擴大開放示範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打造制度型開放重要策源地和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打造攜手夥伴之城,深化新城與津冀毗鄰地區合作,重點在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交通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
另外,平原新城要成爲共建夢想之城,構築新城幸福家園,樹立“北京服務”新城品牌,建設便利高效、宜業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新城。
平原新城率先出臺好房子政策
在昨日的發佈會上,市規自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浚介紹,近期,本市印發了《北京市平原多點地區“好房子”規劃管理相關技術要點(試行)》(以下簡稱《技術要點》),這是在發佈《北京市高品質商品住宅設計導則》之後,按照總體規劃確定的“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城市空間結構,分圈層落實“好房子”規劃建設的又一重要政策舉措,也是配合推動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實施的配套政策。
她提到,目前平原多點地區土地供應量約佔全市的60%,空間資源和政策資源比較充足,是全市土地供應和住房市場的主戰場,因此本市在平原多點地區率先示範、先行出臺了《技術要點》,進一步統一平原多點各區審批標準和管理尺度,正向引導各區住宅項目高效審批,更好服務平原多點地區高質量發展。
楊浚表示,《技術要點》統籌考慮新增供應和存量去化,在提振土地和住房市場信心的同時,也要爲住房市場長期穩定可持續創造條件。《技術要點》的最終目標是以住房品質提升推動住房供給側改革,以政策創新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居住生活需要。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技術要點》共有8項內容,包括按需設置封閉或開敞陽臺、鼓勵豐富居住空間形式、合理利用底層架空空間、鼓勵設置開敞式風雨連廊、增配鄰里共享公共空間、跨城市支路空間利用、建築高度局部彈性管控、鼓勵提升建築立面品質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豐富居住空間形式、增強居民“獲得感”方面,《技術要點》提出可增加封閉或開敞陽臺,不超過一定面積的按照投影面積的1/2計入容積率。針對封閉陽臺、開敞陽臺、錯層陽臺三種不同類型,明確部分面積不計入容積率。同時,允許套內面積超過140平方米的住宅,在起居室設置一定比例面積的挑空空間,挑空部分在要求範圍內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容積率。
在提升城市煙火氣、補充基礎公共服務功能方面,《技術要點》鼓勵結合小區入口、入戶大堂或沿街、街角首層配建鄰里共享公共空間,在住宅建築底層設置架空層,提升生活宜居度、便利度;鼓勵在小區內增設風雨連廊,方便室外休閒活動。
在豐富城市空間形態、優化小區空間佈局、提升小區形象品質方面,《技術要點》增加了居住建築高度管控的彈性,允許局部上浮,有利於形成高低錯落的城市天際線;鼓勵城市支路兩側地塊可以進行地上空間和地下空間的連通;鼓勵提升建築品質和新建築材料應用,對於外立面採用磚石、金屬、陶板等耐久性高品質材料的,其飾面層不計入容積率。
本組文/本報記者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