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專案」掃黑行動反而助長黑道勢力?1984年意外催生天道盟
外傳是天道盟盟主的羅福助(左),廿二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公開說明他和所謂「天道盟」的關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09/22 黃國有攝影)
細數臺灣的歷史,其實針對黑道實施的取締行爲和法案並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84年的「一清專案」。當時是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主導的全國性掃黑行動,首波掃蕩目標便是日漸坐大的「竹聯幫」。然而,這場原本意在消弭黑道勢力的行動,卻在無意間促成了臺灣歷史上最大的本省掛角頭聯盟「天道盟」的誕生。
一清專案的發動與轟動全臺的江南案息息相關。當時竹聯幫精神領袖陳啓禮被爆出受國防部情報局吸收爲特務,前往美國執行刺殺《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筆名劉江南)的任務。案情曝光後,爲緩解臺美關係緊張,蔣經國政府以掃黑爲名,緝捕陳啓禮等涉案人員。
一清專案以「臺灣省戒嚴時期取締流氓辦法」爲執行依據,不需經過法院審判便可裁定管訓,被批評違反法律保留原則及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的規定。專案執行期間,全臺共有4,000多名黑道份子被逮捕,其中竹聯幫成員就佔了三分之一。
大批黑道份子被集中關押,卻衍生出獄中管理的新問題。以外省人爲主的竹聯幫在看守所裡仗勢欺人,尤其是1986年7月,一位來自臺東的飛鷹幫成員張永良在臺北土城看守所內遭到落單欺凌,激起本省籍角頭的公憤,包括文山角頭「大貓」羅福助、基隆「田寮港」角頭吳桐潭、等人開始討論結盟事宜。
1986年10月31日,在臺北土城看守所,由羅福助擔任監誓人,與其他角頭領袖以口頭宣誓方式,成立了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爲口號的「團結同心聯盟」,這便是後來「天道盟」的前身。羅福助被推舉爲總聯繫人,負責協調各地角頭事務。
這個由本省籍角頭組成的聯盟,很快在獄中形成了對抗竹聯幫的最大勢力。隨着一清專案結束,這些頭目逐漸獲釋,「天道盟」的組織網絡也從獄中延伸至社會各角落,與竹聯幫、四海幫並列爲臺灣三大黑幫。而在專案結束後,許多黑道人物爲求自保,紛紛轉向政治領域發展。羅福助、顏清標、張安樂等人都曾透過選舉進入立法院或地方議會,成爲臺灣「黑金政治」現象的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