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截留口罩的州長被查了
2025年8月14日,雲南省紀委監委的通報如一把鍘刀落下:大理州原州長楊健被開除黨籍、取消退休待遇,涉嫌受賄罪、行賄罪移送司法。
這名曾誓言守護洱海的環保主官,最終蛻變成生態蛀蟲;那個在疫情中縱容截留救命口罩的決策者,退休三年後終被追責。
楊健的落馬軌跡,撕開了權力“退休腐敗”的裂痕。
洱海曾是楊健的政治名片。
2018年,他面對中央環保督察組承諾“治不好洱海愧對百姓”,轉頭卻放任面源污染蔓延、縱容環湖地產開發。當2019年被雲南省紀委監委誡勉問責時,洱海流域已有19%的水質監測點降爲Ⅳ類,湖濱帶生態功能退化40%。
環保口號淪爲生態謊言。
口罩截留事件,暴露出楊健的權力傲慢。
2020年2月,大理市衛健局公然扣押發往重慶、黃石的防疫物資,598箱口罩被“依法徵用”。楊健作爲州長雖未直接簽字,卻在危機處理會上默許“地方優先”原則,最終僅受誡勉。
那批被扣口罩中,有30箱是定向發給癌症患者的術後防護品。
誡勉問責的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兩次問責未能警醒楊健,反催生其“退休安全”的錯覺。
2020年轉崗雲南省人大後,他加速權力變現,爲房地產商違規變更洱海保護區土地性質,收賄千萬;通過親屬代持煤礦股份獲取分紅;向省級領導行賄謀取庇護。
監督機制的漏洞在此案中暴露無遺。
問責力度與違紀成本嚴重錯位,破壞千年生態、截救命物資僅誡勉處理;權力鏈條結成腐敗同盟,其任內下屬如大理市委書記高志宏、副州長楊坤相繼落馬。
破局之道在於制度重構。
當洱海保護讓位於商業開發,本質是GDP導向的政績考覈作祟。
需將水質達標率、應急物資調配合規性等納入核心KPI;對口罩截留事件中“州長誡勉、市長撤職”的責任倒掛,必須建立“後果--問責”對等機制,重大公共事件,主要領導必須負首責。
破解“退休腐敗”更需穿透式監督。
楊健在退休前,將受賄款置換爲18公斤金條,埋入老家豬圈;借侄兒名義購置三亞別墅。對此應推行離任審計全覆蓋,運用稅務大數據,篩查官員親屬異常資產;其行賄罪指控警示我們:受賄行賄必須雙向打擊,斬斷利益輸送全鏈條。
洱海的波光終將照見污跡。
這位出身滇西農家的幹部,曾在日記中寫道“要爲蒼山洱海奮鬥終身”,最終卻活成了人民最痛恨的模樣。他的墮落軌跡印證:反腐沒有刑責追溯期,更沒有退休安全區。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語境下,從來不存在什麼“平安着陸”,唯有“終身負責”。
當楊健在留置室寫下懺悔書時,大理古城的遊客正排隊購買印着“洱海清·大理興”的文創口罩。
歷史在此構成諷刺的閉環。當年被他輕慢的口罩與洱海,最終成爲釘死權力野心的兩道鉚釘。這昭示着一個樸素的真理:所有踐踏公益的權力,終將被人民釘在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