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為引爆器 電商風口中的效率王者momo

圖/pixabay

作者:江勇慶

在臺灣零售史的演進中,「電商風口」是一場足以重構通路權力版圖的劇烈革命。這場革命不只是通路的數位化,更是消費者行爲、供應鏈結構、資訊流與決策機制的全面重組。而在這場革命中,富邦媒體科技(momo)不僅成功掌握住這個風口,更透過自建物流、品類洞察與高效率營運模式,穩坐檯灣電商龍頭之位,市佔率超越蝦皮、PChome,甚至在2023年一度達成連續多季營收成長超過兩位數的佳績。

風口思維強調的,是如何從趨勢中抓住真正有價值的需求變化,並透過敏捷策略實踐快速轉化爲商業成果。momo正是這種思維的代表性實踐者:在機會來臨前即累積組織能量,在趨勢發動時迅速擴張,在市場動盪中靈活調整並持續優化。

從物流到品類、從用戶體驗到數據營運,momo並非單靠「趨勢好」而成功,而是長期將「效率」與「洞察」雙軸建構爲核心能力,成爲風口中屹立不搖的效率王者。

背景解析:momo的誕生與進化歷程

背景起源:從購物臺到科技電商的轉型之路

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起初以「momo購物臺」爲人所知,主打電視購物通路。但隨着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變化,特別是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網路購物興起,momo在2010年前後開始積極轉型爲多平臺零售商,涵蓋線上商城、電視購物、型錄與行動裝置應用,形成全通路媒體零售集團。

其實早在2012年,momo便已部署App、行動商城與自建倉儲物流中心,並開始強化數據系統能力。這段時間,他們不是爲了追上風口,而是早已嗅到風口即將形成的氣流──技術成熟(智慧型手機與4G網路)、用戶需求升高(快時尚、即時滿足)、政策開放(《消費者保護法》對電商交易更友善)──這些條件交會構成了典型的「風口三角」。

關鍵轉折:疫情成爲風口的引爆器

雖然momo在2010年代已佈局電商,但真正爆發性的成長則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因實體購物受限,消費者大幅轉向線上通路,造就一波消費需求遷移。而這段期間正是驗證企業是否具備風口駕馭力的試煉場。

momo因其長期投入的物流系統、品類深度與供應商關係,在供應鏈中斷與宅配壅塞的環境下仍能維持出貨效率,反而在混亂中贏得大量用戶轉移。這證明了一件事:風口的機會是長期累積與洞察轉化的結果。

策略一:自建物流體系—從速度到信任的競爭力

爲何物流是電商的根本競爭力?

對電商而言,最終端的交付體驗決定用戶是否願意再次回購。儘管產品價格或促銷吸引消費者點擊,但實際能不能在預期時間到貨、商品有無破損、配送是否友善,纔是決定顧客滿意度與NPS(淨推薦值)的核心變數。

在臺灣這樣物流密度高、用戶期待值高的市場,物流不僅是支援功能,更是一種品牌承諾。因此,momo早早就看見這點,選擇走一條極具門檻的路──自建物流體系。

momo的物流佈局:三層次策略

1. 倉儲系統:momo的中區物流中心爲全臺最大規模的電商倉儲基地之一,採用高架倉儲、條碼追蹤、智慧化分揀系統,不但提升作業效率,也大幅降低錯誤率與退貨率,其倉儲運作效率與出貨精準度堪稱業界標竿。

2. 配送系統:不同於僅倚賴黑貓、新竹物流等第三方業者,momo自建自有物流車隊,可在高峰期維持運能彈性與時效控制,並結合宅配通與順豐等物流夥伴形成混合式彈性配送網絡。這種戰略彈性讓momo即使在疫情宅配爆量下也能維持出貨水準。

3. 逆物流與退換貨系統:電商交易中退換貨的便利性是用戶體驗的關鍵。momo設計了用戶友善的退貨流程,並與物流體系整合,讓退件處理效率大幅提升,不僅降低客服成本,更增強顧客對平臺的信任感。

成效驗證:物流即品牌競爭力

根據2023年《數位時代》與《商業週刊》對臺灣電商顧客滿意度調查,momo在配送速度、準確率與客服處理效率皆爲第一名。在網友評價中,「出貨超快」、「退貨很方便」、「客服反應迅速」成爲最頻繁出現的關鍵字,這些關鍵體驗正是來自物流體系的深度整合。

效率不只是出貨快,而是系統協同

物流體系真正的核心價值並不只在配送,而在於整個系統從訂單→分揀→配送→退貨→回饋→再行銷的環環相扣協同效率。這種協同,是許多平臺型電商難以快速複製的競爭護城河。

策略二:品類擴張與需求洞察的雙軌驅動

品類不只是賣更多,而是建構使用情境

許多電商平臺將「SKU擴充」視爲營收擴張的主要策略,卻常落入商品繁雜但使用者無感的泥沼。momo在品類策略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並非爲了擴品而擴品,而是透過使用者情境洞察與交叉品類串接,建構出整體性的購物體驗。

例如,當用戶搜尋「寶寶副食品」時,momo不只提供食品,而會推播消毒鍋、學習碗、尿布、寶寶維他命等一連串照顧嬰幼兒的延伸商品。這是基於momo對用戶需求的旅程式分析與生活情境歸納能力。

核心品類:從日用品到生活型全品類平臺

momo將核心品類分爲以下三層架構:

.主力品類(流量吸引):如美妝、母嬰、3C、保健食品等,爲流量與話題性商品

.延伸品類(提高客單):如生活百貨、廚房設備、文具雜貨等,提高一次購物價值

.策略品類(年度成長點):如居家傢俱、運動用品、汽車用品等,爲拓展未來成長潛力而鋪設的新領域

這種架構有利於在不同層級上達成品牌目標,既可滿足現有需求,又可主動創造新需求。

用戶需求的微觀洞察:即時監控 + AI預測

momo不單仰賴歷史銷售數據,而是建構了一套「即時行爲分析系統」,分析以下要素:

.搜尋熱度關鍵字

.網頁停留時間、點擊位置

.加入購物車但未結帳的商品行爲

.地域性差異(如中南部對某品類偏好)

再輔以AI模型進行需求預測,評估某品類或商品是否值得投入資源推播、廣告預算與備貨優化,確保每個行銷資源投入都有實質轉換效益。

策略三:數據導向的用戶旅程精準化管理

「用戶不是一次購買,而是一段關係」

momo將使用者旅程分爲四階段,是以「資料驅動」爲核心的迴圈式管理:

1. 認識階段(Awareness):透過關鍵字廣告、社羣曝光、內容行銷創造觸點。

2. 考慮階段(Consideration):透過商品比較頁、專題活動、品牌故事頁建構信任。

3. 購買階段(Conversion):強調簡化結帳、促銷機制、即時客服支援。

4. 再購階段(Retention):利用會員制度、點數返還、生日優惠、推播通知回購商品。

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的部署

momo建構自有CDP系統整合會員資料、購物行爲、App使用紀錄、物流反饋與客服交談紀錄,形成一個多維的用戶資料庫,是momo經營會員經濟與降低流失率的關鍵基礎。透過這些資料,能做到:

.精準分羣:如「高頻母嬰用戶」、「週末晚間活躍」、「易受推播影響」

.預測行爲:如誰下次最可能購買保健食品

.排除無效觸及:避免重複推播已結帳商品,降低用戶干擾

行爲即洞察:從點擊到轉換的完整追蹤

每一次用戶互動行爲都是洞察的起點。momo的Data Team建立了一套「互動行爲轉換率追蹤系統」,能針對以下行爲給予轉換機率評分:

.點擊但未結帳(高潛在率)

.多次停留某商品但無行動(內容不足?價格敏感?)

.進入主題館後跳出(活動包裝吸引力不夠?)

這些分析直接回饋給行銷、產品與內容編輯部門進行即時調整,實現微型調整、持續優化的敏捷營運機制。

策略四:敏捷式營運與 AI 推薦技術的結合

敏捷營運的基礎:每日爲單位的決策週期

momo在行銷與商品部門內部導入「日會議制度」,每日早上檢視以下指標:

.昨日Top商品排名變化

.活動轉換率是否達標

.使用者在App內熱區變化

若出現異常或新趨勢,立即在當日修正頁面內容、廣告設定或推播文案。

這種以「日」爲單位的敏捷策略,使得momo在風口中可以比競爭者更快速回避無效投入、聚焦在成長高點。

AI推薦技術:個人化推播與動態行銷

momo在推薦系統上使用自有算法結合深度學習模型,應用場景如下:

.首頁版位推薦商品依據用戶最近瀏覽/購買行爲進行動態排列

.EDM(電子報)依據不同用戶分羣自動生成不同內容

.App內推播根據時間與場景選擇內容(如午餐時間推播飲料、晚上推播保養品)

AI推薦技術讓momo得以達成「一人一商城」的使用者體驗,大幅提高轉換率與點擊率。

AB測試文化:不斷實驗、不斷優化

momo內部強調「每個頁面都可以被改進」。其行銷團隊與工程團隊會針對:

.商品圖像(模特圖 vs 實拍圖)

.標題寫法(敘述型 vs 誘因型)

.商品排序(高單價優先 vs 高轉換率優先)

進行多版本A/B測試,透過轉換數據決定勝出版本。這種測試文化讓整個平臺不斷優化,符合風口市場中「變化快速 + 需求流動」的特性。

策略五:品牌策略與會員經濟的深度經營

品牌即信任:電商平臺從「賣貨」到「選貨」

電商初期多以比價、促銷、快送吸引用戶,但隨着市場成熟,用戶不再只看價格,更重視平臺選品的品質、推薦的準確度與購後體驗。因此momo強化品牌力,從「販售平臺」進化爲「品牌信任媒介」。他們採取兩項核心策略:

.強化自營品牌形象:將momo定位爲高效、可靠、值得信賴的平臺,建立紅白色調品牌識別,強化用戶對品質保證的聯想。

.品牌專區與獨家合作:與Nike、SK-II、Dyson、資生堂等國際品牌簽署獨家販售協議,並建立品牌旗艦館,強化品牌信任力,避免平臺商品被認爲是價格導向而雜亂。

會員分級制度:從交易型顧客到終身價值顧客

momo建立完整的會員分級制度(一般會員、銀卡、金卡、VIP),提供不同級別的點數回饋、生日禮、專屬優惠與客服等級,讓用戶在平臺內產生「養成感」。更重要的是,這個制度背後的數據分析能夠做到:

.LTV(顧客終身價值)預估

.會員流失預警與喚回策略

.針對高價值會員提供禮遇感

從而大幅提升會員黏着度與回購率。這套會員經濟系統也是momo抵抗蝦皮殺價競爭的隱性護城河。

危機與轉機:疫情衝擊下的風口驗證

疫情來襲:風口驟升,但也是壓力測試

COVID-19疫情讓全球零售進入混亂期,供應鏈受阻、物流延遲、人員短缺,但同時也使得線上購物需求暴增。這是一場風口的壓力測試──誰有能力應對需求爆發、誰有組織韌性與資源調配能力,就能成爲這場風暴中的贏家。momo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營收在2020至2022年連續3年成長超過25%。

.配送準確率仍維持業界第一。

.品類應變速度快,如快速加開防疫物資、居家用品、筆電平板等需求類別。

危機中的創新:物流透明化與即時客服升級

momo在疫情期間強化了「物流即時回報機制」,用戶可以在App中看到商品從下單、出貨、轉運到配送的各個階段,提升透明度與安心感。此外,因客服人力短缺,momo建立AI客服與Chatbot系統,處理大宗問答如「我的商品在哪裡?」、「我要退貨怎麼辦?」平均降低客服等待時間60%以上。

這些「臨時變革」最終變成了「長期競爭力」,顯示momo不只是應對風口,而是能在風口中持續優化自己。

結語:打造屬於臺灣的電商戰略典範

momo的成功故事不僅是電商的勝利,更是一個具體實踐風口思維的商業範例。它提醒我們:

.風口不是一時的爆紅,而是一場結構性變化的結果。

.成功企業不只是發現風口,更要準備好組織能力迎接它。

.從需求出發、用數據洞察、以效率驅動、以用戶爲中心,是企業能否在風口中生存與壯大的核心要素。

而momo正是臺灣企業在本地市場中,能夠從零售轉型、從內容到科技、從追趕者變成領航者的絕佳典範。它告訴我們:「電商不是流量遊戲,而是價值實踐的場域。」在數位時代的風口中,隨風起舞的輕浮者註定失敗,真正能飛的將是有翅膀、有方向、有引擎的長飛者。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的《掌握趨勢的風口思維──從需求洞察到商業創新,達成高速成長的四階段執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