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大資管重磅事件全梳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資管研究院 吳霜
最近一年來,大資管一如轉型以來的每一年,充滿了種種變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變量因素。
政策層面,一方面,各種促進消費、提振經濟、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措施持續出臺,另一方面,規範行業的政策也越來越具體和明確;市場層面,相關提振措施之下,股債市場迎來一波顯著輪動,尤其資本市場一改多年態勢活躍度大爲提高;行業發展層面,資管行業在合規、普惠、減費讓利方面的具體舉措進一步推開,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行業暗流涌動,迎接新的變革。
一年一度的“資產管理年會”召開之際,21世紀資管研究院梳理了最近一年以來大資管行業發生的十大重磅事件。
1.“9·24”推出一攬子金融組合拳,股債走勢迎來轉折點
2024年9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會議公佈的貨幣總量、房地產支持、資本市場系列支持等多項重磅政策,力度和時點均超市場預期,導致去年股市和債市的走勢出現轉折點。
具體來看,去年的“9·24”新政涵蓋了七大政策要點,包括:第一,央行的政策考量主要聚焦增長、物價、銀行息差、匯率、財政政策協同等五大考量因素;第二,總量寬鬆政策降準降息齊發;第三,地產領域發佈五項金融支持新政策;第四,加大力度支持資本市場,修復風險偏好;第五,關注長債利率水平,尊重市場但也防範系統性風險;第六,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緩解,不過依舊強調防止單邊預期;第七,債券市場短期關注風險偏好回暖的風險,但也需把握政策利率下調後的重定價機會。
受此影響,上證綜指在9月24日當日放量大漲4.2%,創2020年7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兩市成交驟增至9713億元;至10月末滬深300累計上漲21%,完成“股熊到股牛”切換。同時,寬鬆預期兌現後,利率快速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跌破2.5%;但9月下旬起資金由債向股轉移,中證全債指數10月小幅回落0.8%,出現“股債蹺蹺板”。
2024年下半年,在短期內瘋狂上漲至3700點以上後,10月、11月市場逐漸開始降溫,指數在3300點上下劇烈波動,單日振幅多次超過3%。春節過後,市場由“政策驅動”逐步轉向“基本面+流動性”雙輪驅動,逐步開啓慢牛之路,行業風格也從普漲轉爲輪動,具體來看,從高股息紅利,如銀行、電力,到科技成長,如AI、機器人、智能駕駛,到高端製造,如家電、汽車出海等。
近期,受流動性寬鬆環境、資本市場環境優化等因素,上證A股指數出現回暖跡象,重新登上3600,慢牛行情或將開啓。
而在債市,9月24日之後,債券開始出現回調,同時,央行多次提示債券投資風險。2024年12月金監總局出臺《債券借貸管理辦法》,限制非銀機構槓桿上限,從原來的200%降至120%。
進入今年一季度,債市繼續波動趨勢。從走勢節奏來看,3月17日成爲上半年債市的分水嶺。年初至3月中旬,受經濟數據超預期、政策預期修正以及資金面收斂等多因素共振影響,債市收益率出現一波明顯上行。自3月中旬起,債市迎來階段性修復,收益率震盪下行。
2.涉及代銷、信披、適當性管理等,多項重磅政策出臺,財富管理行業合規發展路線明確
2025年以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相繼出臺了多個政策,包括《金融機構產品適當性管理辦法》、《銀行保險機構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等。
其中,7月1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金融機構產品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26年2月1日起施行。《辦法》首次系統性構建了“產品-客戶-銷售行爲”三維監管框架,從根本上要求金融機構摒棄粗放式銷售模式,向精細化、合規化、客戶適配化方向轉型。其中對於不具備適當性的情況和對金融機構銷售產品時的禁止行爲,明確了機構行爲的合法邊界。
5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銀行保險機構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對資產管理信託產品、理財產品、保險資管產品的信息披露行爲進行了系統規範,全面覆蓋產品募集、存續、終止各環節,督促機構嚴格履行信義義務,充分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3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主要內容包括強化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和產品准入的管理責任,明確合作機構准入審查和產品盡職調查要求;規範商業銀行代理銷售行爲,對銷售渠道、銷售人員管理、產品展示、適當性管理、風險提示等作出具體規定;強化商業銀行在代銷產品存續期應盡的義務。
以上三個政策的出臺將使得金融機構需要重新考量其原有業務流程和規範,將產品的適當性原則融入業務開展的全流程,從開始的精準匹配投資者,到風險提示,信息披露等事前、事中、事後的各個服務環節進行流程再造。
3.多項政策集中出臺,護航長期資金入市
1月22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爲以後的大型資管機構的資產配置方向奠定了主基調,並響應制定了考覈方案。
具體來看,主要舉措包括:一是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二是優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三是提高企(職)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水平;四是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佔比;五是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
以此爲基礎,相應的配套政策也陸續出臺。4月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保險資金未上市企業重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保險機構明確重大股權投資的概念;立足“五篇大文章”,促進保險公司專注主業,調整可投資行業範圍;規範治理約束和內部管控;明確“新老劃斷”要求。
4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繼續發佈《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優化保險資金比例監管政策,加大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通知》主要內容:一是上調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二是提高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集中度比例;三是放寬稅延養老比例監管要求。
多個引領性政策出臺後效果立竿見影。險企公告及交易所披露文件顯示,截至7月30日,2025年以來險企已完成21次舉牌,創近五年新高;險資已出現在37單A/H股IPO的基石/戰略投資者名單中。銀行理財方面,《2025年上半年理財市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權益類及混合類產品餘額4.1萬億元,佔比首次突破15%。
4.《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重磅推出
2025年5月7日,中國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旨在落實新“國九條”關於“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推動證券基金機構高質量發展、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決策部署,致力於解決公募基金行業經營理念有偏差、功能發揮不充分、發展結構不均衡、投資者獲得感不強等問題。其核心內容包括:
第一,建立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機制,直指基金行業長期以來“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對新設立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於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在未來一年內,引導管理規模居前的行業頭部機構發行此類基金數量不低於其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髮行數量的60%。
第二,改革基金公司績效考覈機制、薪酬管理制度。對基金經理的考覈,基金產品業績指標權重不低於80%。對基金投資收益全面實施長週期考覈機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覈權重不低於80%。其中投資收益指標涵蓋了基金產品業績和投資者盈虧兩方面指標。
第三,進一步提出更深層次的基金費率改革方案,引導行業機構適時下調大規模指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的管理費率與託管費率。
出臺之後,基金行業在制度、產品、考覈、銷售、組織五大維度迅速作出反應。比如,嘉實、易方達、博時等頭部公募已將基金經理考覈權重的80%鎖定“三年以上滾動收益”,並同步推出“績效遞延+跟投強制”組合方案。上半年,全行業累計上報浮動費率主動權益基金186只,佔同期新報產品的42%,其中頭部公司上報數量佔比70%。此外,滬深300、中證A500等寬基指數ETF管理費統一下調至0.15%/年;貨幣基金託管費同步下調5–10bp。
除了公募基金外,銀行理財也在跟進減費讓利的大趨勢。從投資類別來看,現金管理類、純債日開、固收+“微含權”、短債持有期等主流產品幾乎無遺漏;從收費類型來看,固定管理費、託管費、銷售服務費全面下調,部分產品階段性“0費率”。
5.信託公司管理辦法18年來首次修訂,多項業務範圍調整
4月1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這也是該《辦法》2007年實施後,首次修訂。
《辦法》的出臺背景是,原來的部分條款已難以滿足信託公司風險防範、轉型發展和有效監管的需要,與資管新規、信託業務三分類通知等近年新出臺製度的銜接也有待加強。
《辦法》對信託公司業務範圍作出調整,修訂後的業務範圍共三項:一是信託業務;二是資產負債業務;三是其他業務。此外,結合實際情況取消了與信託公司主業無關聯度的或與現行監管政策相沖突的“作爲投資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從事投資基金業務”“代保管及保管箱”“居間、諮詢、資信調查”“經營企業資產的重組、併購及項目融資、公司理財、財務顧問等業務”等4項中間業務。
從此次修訂後的《辦法》精神來看,風險的防範和化解被放在首要位置,與此前相比,在信託公司風險防控及處置等方面內容表述大幅提升,信託公司嚴監管提升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在加強風險防控方面,《辦法》指出,信託公司必須建立以受託履職合規性管理和操作風險爲重點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明確信託文件要求、信託目的合法性、風險揭示、銷售推介、受益權登記、信息保密、報酬費用、失責賠償、終止清算等系列要求,加強信託業務全過程管理。
在強化信託監管層面,《辦法》明確信託公司風險處置機制。信託公司最低註冊資本從3億元提高至5億元門檻。強化信託公司資本和撥備管理。從受託履職和股權管理兩個方面加強行爲監管和穿透監管。落實分級分類監管要求。提升風險處置和市場退出的約束力和操作性。
6.理財產品“估值魔法”嚴整改
去年下半年以來,金融監管機構開始重點整改銀行理財調節收益的行爲。2024年6月,某地金融監管局向轄內信託公司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業務合規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了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時的四大問題:一是配合理財公司違規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二是配合理財公司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三是爲現金管理類理財違規投資低評級債券、違規嵌套投資存款提供通道;四是配合理財產品不當使用估值方法。
除了通過信託的通道業務以外,另一大整改的目標是“收盤價估值”。2024年12月,監管部門明確要求理財公司不得違規使用收盤價調整、平滑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平滑產品淨值波動,並要求2025年6月底前完成一半整改任務,年底全部整改完畢。
整改核心在於債券資產估值方式改變,摒棄交易所收盤價估值(如私募債、資產支持證券等),轉而採用中證估值(交易所債券)和中債估值(銀行間債券),以反映市場公允價值,推動資產估值全面轉向市值法 。
整改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將更真實,投資者需直面淨值漲跌,理財公司需通過優化資產配置策略,如縮短債券久期、佈局多資產多策略產品和提升投研能力應對波動。
7.私募機構數量收縮,監管加強
2025年,私募行業上演“減量提質”大洗牌。今年以來,上海、廣東、浙江等地證監局陸續下發私募自查自糾工作通知,部分地區明確提出將通過走訪調研、現場檢查等方式,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學習自評工作進行抽查。從各地通報情況來看,私募違規行爲主要包括:從事與私募基金管理相沖突或無關的業務、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挪用基金財產、未按合同約定向投資者披露可能影響其合法權益的重大信息等。
中基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已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568家,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僅5月單月就註銷63家,而新登記僅4家,管理人總數因此淨減59家。從存量數據來看,截至6月底,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19756家,管理基金規模20.26萬億元。而在今年初,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計20289家,管理基金規模19.91萬億元。
在監管處罰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30日,今年以來各地證監局已通報上百傢俬募機構的違規行爲。
8.被動投資大爆發,被動權益基金規模超越主動
近日,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了最新的基金規模。截至6月底,我國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4.3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債券型基金增長近5100億元,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均增長超1200億元,貨幣型基金則下降超1600億元。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顯示,二季度,公募基金總體規模增加6.57%,非貨規模增加6.54%;混合型基金規模小幅下降,其他各類型均有一定增長。被動基金規模延續增長趨勢,且增速再度回升,最新季度末規模佔比約30%;權益類基金中被動投資規模佔比達到50%以上。ETF規模同樣加速增長,在被動基金中佔比提升至72%。
促進被動投資的基調也在今年年初就已經奠定。今年1月,中國證監會印發《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規模和比例明顯提升,加快構建公募基金行業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協同發展、互促共進的新發展格局;強化指數基金資產配置功能,穩步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爲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助力構建資本市場“長錢長投”生態,壯大理性成熟的中長期投資力量。
隨着去年9月以來權益市場逐漸回暖,基金公司也抓住機遇開始跑馬圈地。今年,華夏基金、富國基金和易方達等大型基金公司均積極佈局新產品,非貨幣ETF規模均顯著增長。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分別新發13只和11只ETF,主要集中在科創板及港股市場。海富通基金憑藉3只債券ETF,上半年實現規模增長超過400億元。在費率方面,大多基金公司選擇“薄利多銷”的策略,今年主流股票型ETF的管理費率仍爲0.5%,但已有超過四分之一的ETF將管理費率下調至0.15%。
9.黃金投資受熱捧,保險資管開啓黃金投資試點
黃金的“牛市”在今年延續,本輪黃金牛市起始於2018年下半年,當時倫敦現貨金價約1178美元/盎司;七年後的2025年6月底,價格已升至約3280美元/盎司,累計上漲約178%,其間先後經歷了2018-2020年74%的拉昇、2022-2024年44%的反彈,以及2025年上半年25%的加速衝刺,不斷刷新歷史新高。
從全球來看,2025年上半年黃金ETF市場表現強勁,創下多項紀錄。世界黃金協會7月11日發佈數據顯示,受6月資金大幅流入推動,上半年全球實物黃金ETF累計淨流入達380億美元,創2020年以來最佳半年度表現。
在黃金價格持續攀升的帶動下,截至6月末,全球黃金ETF資產管理總規模(AUM)達到3830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年初大幅增長41%。同時,總持倉量增加397噸至3616噸,創下自2022年8月以來的最高月末持倉水平。
今年的黃金投資者裡面,又增加一個大型機構投資者類別。2月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開展保險資金投資黃金業務試點的通知》確定了包括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10家試點保險公司。投資範圍包括,在上海黃金交易所主板上市或交易的黃金現貨實盤合約、黃金現貨延期交收合約、上海金集中定價合約、黃金詢價即期合約、黃金詢價掉期合約和黃金租借業務。
10.債券ETF步入快車道,科創債橫空出世
截至2025年7月30日,債券ETF產品數量已達39只,總規模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122.40億元,其中,轉債ETF2只,利率債ETF16只,信用債ETF21只。今年以來,債券ETF步入發展“快車道”,品類日益豐富、規模持續攀升、旗艦產品涌現。
此外,今年債券ETF還增加了新的品種。今年5月份,債券市場“科技板”推出後,科創債發行主體擴圍至金融機構、募集資金用途更加靈活、發行交易做市等配套機制更加完善。6月18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出席2025陸家嘴論壇時提出,加快推出科創債ETF。7月17日,首批10只科創債ETF集體上市,從成立到上市,僅用一個月。
7月26日,首批10只科創債ETF在上市第5個交易日總規模突破千億元,達1010.86億元。隨着債券ETF市場不斷創新,整體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
在投資方面,銀行理財、保險、年金等長線資金成爲科創債的主力買家,工銀理財等明確將科創債納入固收+組合,險資亦將金融類科創債配倉比例提升至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