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救不了德國小鎮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德國小鎮本來希望透過引進移民家庭,解決人口萎縮問題,豈料大部分移民轉遷都市,留下來的移民又因爲文化隔閡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
精句選粹■A decade ago, as Germany was grappling with an influx of more than a million migrants, the small town of Altena saw an opportunity to reverse year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cline.
2015年時,當德國上下竭力應對難民潮涌入,苦惱這一百萬人口該何去何從之際,德國西部小鎮阿爾特納(Altena)自願多接收100位移民,成了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難民政策典範,登上全國新聞頭條,然而十年之後事情似乎有所轉變。
阿爾特納坐落在山丘之上,周圍盡是如畫般美麗森林環繞,自中世紀開始,這座小鎮就一直是工業中心。然而近幾十年,當地的鋼鐵廠競爭力不再,三分之一的就業人口流失,勉強倖存下來的只有高度自動化的鋼線產業。
據世界銀行資料,阿爾特納是德國西部人口萎縮最快的小鎮,2015年時,全鎮人口約1.7萬人,僅有1970年代的一半。人口大量流失令小鎮稅收嚴重受到影響,最終如骨牌一般拖累小鎮財政運營,公共設施難以運作維持,學校也因爲學生不足而關閉。
創造雙贏?事與願違
因此當2015年梅克爾推行「我們能做到」政策(Wir schaffen das),小鎮鎮長提議接收更多的難民時,當地議會普遍表示支持,認爲這是雙贏局面。
移民融入計劃專員韋斯曼(Anette Wesemann)說道:「接收移民家庭,意味着空閒的房屋將有新住戶入住,學校教室也能重新開放,爲小鎮注入新的活力。」
爲了使難民能更快融入當地,每戶難民家庭都配有一位「生活照護員」,專職解決移民在當地生活會碰上的疑難雜症。此外,許多在地居民亦自願擔任志工,不論是爲這些災民募集捐款,還是陪他們就醫、辦理相關手續等。小鎮甚至將鎮上空房轉爲家庭住所並精心裝飾,一切一切都讓初來乍到的難民們感到賓至如歸。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外來的移民如此友善。2015年第一批難民剛抵達不久,就有一位當地的消防員縱火焚燒難民居住的大樓,所幸無人傷亡。2017年,主張移民遷入的鎮長遭人持刀襲擊,犯人落網後供稱不滿其移民主張。
而隨着每年遷入的移民越來越多,部分在地居民的的情緒也產生了變化。
「現在鎮子上幾乎沒人說德語了,這裡全是外國人。」當地居民溫德勒(Hannelore Wendler)說道。 「我對外國人沒有偏見;他們也是人,但實在太多了。」
此外,十年過去了,鎮上人口不增反減。根據州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底,該鎮居民人數僅微幅超過16,600人,相比2015年開始接收移民那年,人口反倒減少了4%。
小鎮阿爾特納的財政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並不是移民的功勞,而是鎮上削減開支、增加稅收以及當地鋼鐵加工行業復甦的功勞。大多數的移民搬到了大城市,另有少數伊拉克人決定返回家園,只有部分移民留在小鎮。
選舉現反移民情緒
最初,這座工業小鎮希望藉由移民,扭轉鎮上多年以來人口和經濟雙重衰退的窘境,但根據路透報導,部分移民因爲工作和教育機會,選擇搬出小鎮,移往大都市,留下來的人,部分仍無法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使小鎮福利成本上升,進而使當地居民反對移民的情緒高漲。
近期的德國選舉結果出爐,反對移民的另類選擇黨(AfD Party)成最大在野黨,也反映出德國人對移民的想法,該右翼政黨指責移民,導致生活成本上升、公共政策失調及基礎設施遭破壞。在2月聯邦選舉中,該黨在阿爾特納獲得了近24%的選票,遠高於2017年和2021年時,當時另類選擇黨在此地只獲得約10%的選票。
負責阿爾特納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區議會黨團負責人拉奇(Klaus Laatsch)直言:「阿爾特納是移民融入失敗和政治失敗的典型例子,周圍的一切都在走下坡路。」
回顧十年種種,熱心幫助移民融入的志工逐漸退出,後續也不見新志工願意加入,最初力挺梅克爾移民政策的前鎮長想法也產生動搖,他表示梅克爾政策方向整體是對的,但德國不能永無止境吸納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