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之名》耗時七年,聚焦整形修復與醫美行業
中國日報4月25日電 昨日,國內首部聚焦整形修復與醫療美容行業的電視劇《以美之名》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該劇創作共歷時七年,團隊深入成都、北京等地醫美機構調研,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美"的多元定義。全劇以兩位女性整形醫生的成長爲主線,通過40餘個真實案例展現醫美行業的醫療本質與社會責任,展示出醫生羣體追求職業理想,恪守職業底線的奮鬥故事,傳遞健康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
《以美之名》自3月底在優酷全網獨播後,同步登陸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憑藉題材創新與專業製作,在社交平臺引發觀衆廣泛討論,並獲多平臺劇集熱播榜第一,微博評分9.1分的好評。
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內容管理一處處長壽玲玲表示,《以美之名》選題具有破冰社會議題的現實勇氣,突破傳統醫療劇治病救人的框架,體現了團隊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該劇很好的體現了專業性和人文性之間的審美平衡,規避了醫療劇硬傷,讓觀衆直觀感受到醫者仁心的職業精神。天津市廣播電視局電視劇處處長裴仲林表示,該劇題材新穎,劇作紮實專業,展示了立體真實的整形醫生羣體形象,詮釋了美的真實含義。北京廣播電視臺影視頻道中心主任朱禮慶表示,作爲中國第一部4K超高清電視劇,《以美之名》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藝術成就和美譽度。該劇的技術革新,不僅爲觀衆帶來了更加震撼的視覺體驗,對於國產電視劇深耕現實題材、表達社會議題也都具有着里程碑式意義。
本劇總監製俞白眉表示,《以美之名》劇組是以女性創作者爲軸心的班底,通過創作團隊深入社會的考察,選擇了很好的體現"科技改變生活"的醫療美容題材。創作團隊通過七年的打磨,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通過藝術形式創作成爲觀衆喜愛、貼近生活的影視作品。總監製、主演姚晨分享了對角色塑造和對"美"這一命題的思考。她認爲,整形行業的蓬勃發展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對美的嚮往和對愛的需求。她表示,演員塑造角色不是在"演"一個人,而是在"成爲"一個人;和"像"相比,自己更想要傳遞人物的精神內核。特別主演代樂樂表示,她從沒有將"李起"定義爲傳統的反派,而是代入視角,用她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她認爲,主角是燈塔,配角是繁星,劇組中飾演各個鮮活小角色的優秀演員的共同努力爲劇作的魅力增光添彩。編劇代表秦夢茜表示,在採風中接觸了許多各有風格的女醫生,爲作品提供了寬闊的創作思路,同時也讓她意識到電視劇有責任向觀衆傳遞醫美行業是一個嚴肅的醫療學科,打破觀衆對於醫生的刻板印象,呈現醫療領域的多樣性,同時探討美的多元定義,啓發觀衆對"美"的標準與價值的思考。
優酷總製片人張元歡表示,醫療服務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醫美不僅是對外貌的改變,也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呵護。《以美之名》以醫美議題折射社會生存,致力於加強觀衆的共鳴與共情,引導觀衆減少對美的偏見與誤解,也成功實現了口碑與價值的雙豐收。總製片人張穎表示,於她而言,該劇有三個"超乎預期",一是業內和觀衆對於作品醫療專業性的認可;二是得益於嚴格的價值觀把控,播出後輿情低於預期;三是作爲首部整形醫美劇集,各方的支持讓該劇實現了較大的創新突破。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以美之名》實現了題材突破,揭開醫美行業神秘面紗,縫合社會正面認知,同時實現了觀念上的創新,辯證探討美的本質,傳遞"美是自我和解"的正向價值觀。在傳統醫療劇的層面上從講醫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同醫患關係該怎麼解決,提升到審美、美育的高度來處理這樣的題材,這是第一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戲文繫系主任、教授李勝利提到,《以美之名》以"專業深度和人性深度"雙模式突破醫療劇創作難點,填補國內醫美題材空白。劇中"整形先整心"的核心理念,引發觀衆對美與自我認同的深層思考。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點評,《以美之名》直面"容貌焦慮"時代命題,以醫美行業爲鏡,折射出社會對美的認知變遷。同時塑造了真正從生活而來的女性形象,囊括了許多對當下女性現狀的思考。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