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併購的“朗姿教訓”
導語:朗姿股份的模式——依賴資本驅動、通過快速併購整合形成連鎖規模,忽略了醫美行業“醫生和服務”的核心。
01 增長考驗
朗姿股份(002612.SZ)曾因搭上醫美風口而股價暴漲,不過,其打造“醫美第二增長曲線”的雄心,正遭遇現實的嚴峻考驗。
從表面業績看,朗姿股份勢頭良好。公司近期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2.2億-2.6億元,同比增長31.74%-55.69%。
圖源:朗姿股份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
然而,在扣除減持若羽臣(003010.SZ)獲得的1.6億元投資收益後,朗姿的扣非淨利潤僅爲0.9億元-1.3億元,同比下滑35.68%-7.09%。
圖源:朗姿股份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
簡言之,剔除“炒股”收益,朗姿今年上半年的實際經營業績出現了下滑。
結合已經公佈的一季報,該趨勢更加明顯。今年一季度,朗姿的營業收入、扣非淨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全部出現下滑。
圖源:朗姿股份2025年一季報
業績走弱的“元兇”,正是朗姿近年來大力扶持的新增長引擎——醫美業務。
時尚女裝領域曾盛極一時的朗姿股份,在主業服裝與嬰童用品業務增長乏力後,自2016年起開啓戰略轉型,大舉跨界醫療美容服務領域。
圖源:朗姿服裝門店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朗姿已擁有41家醫療美容機構,包括綜合性醫院12家和門診部、診所29家;並運營包含米蘭柏羽在內的七大醫美品牌。
朗姿旗下的米蘭柏羽醫美醫院,圖源:朗姿官網
然而,作爲轉型核心的醫美業務,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2025年第一季度,朗姿醫療美容業務板塊的收入和毛利潤,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9.22%和8.58%。更值得關注的是,醫美業務55.05%的毛利率,顯著低於女裝(64.51%)和嬰童(62.28%)兩大傳統業務板塊的盈利能力。
圖源:朗姿股份投資者關係管理信息
具體到品牌層面,問題更爲凸顯。
朗姿旗下七大醫美品牌中,僅晶膚醫美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正增長,其餘六大品牌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入和利潤下滑。
圖源:朗姿股份投資者關係管理信息
早在2024年,朗姿醫美業務增長已顯露疲軟跡象。令人費解的是,朗姿仍於去年8月斥資5.82億元收購了醫美機構北京麗都100%和湖南雅美70%的股權。
回溯2020年-2021年,朗姿曾因“醫美概念”加持,股價在三個季度內暴漲7倍多,風光無限。
如今,醫美業務非但未能如預期般成爲強勁的新增長引擎,反而拖累公司整體業績和現金流表現。
02 資本敘事遭遇現實
醫美行業一度具備極佳的資本敘事特徵:高增長預期、易於支撐股價走勢、公衆認知與行業實況存在信息差。
然而,朗姿佈局的產業下游——醫美機構,真相併非如此。
從價值結構來看,上游藥械廠商佔據產業鏈核心,利潤佔比高達50%-70%;而下游服務機構雖佔據55%-60%的產值份額,利潤佔比卻僅有10%-25%,另有獲客渠道參與其中。
也就是說,醫美產業鏈中至少有一半的利潤,都歸於醫療上游廠商。直接面向C端客戶的終端機構,只能分得一小部分利潤,卻需要面對嚴苛的競爭烈度。
這一嚴苛體現在,經營一家醫美機構,必須配備儀器操作設備、裝修環境等,屬於典型的重資產行業。
醫美機構與醫院很像,光電類項目等設備的折舊期通常在5年-10年。折舊期一過或市場風潮變化,就需要添購或更新設備。
此外,操作醫美項目的醫生薪酬,也是一筆不小負擔。業內人士透露,每個醫生年收入在5萬-20萬元不等。而北上廣機構的醫生收入,每月底薪就要2萬-3萬元,外加5個-10個點的提成收入。
此外,監管對醫療美容機構的投資人有嚴格規定,目前國內大部分醫美機構都是個人或機構獨資,很難通過加盟減輕資本投入負擔。
饒是如此,事故、糾紛頻發,幾乎都集中在了醫美機構這個“前線陣地”上。
以朗姿爲例,僅2021年-2023年兩年,其旗下的四川米蘭就發生了三起醫療糾紛。
圖源:港灣商業觀察
一旦發生問題,消費者首先會找到醫美機構進行維權。大多數情況下,醫美機構不得不承擔賠償義務。
由於行業門檻相對較低,新玩家紛紛涌入,激化了價格戰。2025年1月全國專科醫美機構已達21000家,相比去年增加了約2400家。
利潤漸薄、風險升高,“醫美四大家族”莆田系資本自2020年起,紛紛套現離場。
朗姿接手的北京麗都(現已改名北京米蘭柏羽麗都醫療美容整形醫院),實控人遊宗武父子亦是莆田系背景。
該機構成立於2010年,輝煌時期集中在2015年-2020年。這一時期,遊宗武通過資本運作將麗都推向新三板,2017年營收達4.79億元,甚至吸引復星系投資,估值超4.8億元。但此後因管理混亂、廣告費吞噬利潤、醫療糾紛頻發,最終資不抵債,遊氏父子也從億萬富翁淪爲老賴。
據接近北京麗都的人士透露,主力業績團隊早已於2021年離開。朗姿2024年“接手”時,該機構已是明日黃花。
明知醫美機構盈利不易,朗姿爲何還要執意爲之?
這是因爲,醫美機構,是切入醫美賽道阻力最小、估值彈性也最大的機會。
高價值的上游門檻極高。除了幾家上市公司華熙生物、鉅子生物、愛美客(300896.SZ)和錦波生物(832982.BJ),就是還未上市、但已被一級市場推高估值的高科技企業,新玩家難以染指控制權。
相比之下,直接收購醫美機構,是跨界玩家快速切入賽道、享受概念紅利、實現資本高效率變現的“捷徑”。
業內人士認爲,朗姿之所以跨界醫美領域,很大程度上正是看中了其作爲“資本故事”的潛力。
朗姿初涉醫美的2015年前後,醫美正是資本市場的熱門題材。
彼時的研究數據顯示,2011年-2019年間,國內醫美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超20%。高昂的客單價、“立竿見影”效果帶來的高復購率,疊加“消費升級”風潮,令資本趨之若鶩。
2019年底,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登陸科創板後市值一度逼近1500億的盛況,更強化了這種狂熱。
基於此,朗姿從2016年正式進軍醫療美容服務行業。從這一年開始,朗姿幾乎以每年一場投資或收購的節奏,拓展醫美佈局。
2016年至今朗姿在醫美服務領域的投資,來源:公開數據
2014-2015年及2020-2021年,朗姿股價都因醫美併購消息而出現大幅飆升。
朗姿股份股價走勢圖(月K線),圖源:Wind
而此後朗姿實控人家族開始套現。2021年6月,股價飆升至歷史高點67元/股後,實控人申東日之父申炳雲隨即大筆減持,合計套現約6.33億元。
圖源:朗姿股份公告
03 趨向“小而美”
從申炳雲套現的2021年6月前後至今,朗姿股份的股價從71.6元的高點,已跌去近74%。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朗姿依靠資本併購擴張的連鎖醫美模式,與行業的本質特徵,存在根本性衝突。
醫美服務發達的市場經驗表明,這是一個高度依賴醫生個人技術、信任和品牌,天然趨向“小而美”和去中心化的行業。
以美國爲例,其醫美機構連鎖化率不足15%,主流是“中央廚房(提供平臺支持)+個人診所(醫生爲核心)”的模式。但這背後,是極其嚴格的醫師認證體系,如整形/美容外科醫師培養週期長達13年-15年,確保了服務質量與醫生個人價值的核心地位。
反觀朗姿的模式——依賴資本驅動、通過快速併購整合形成連鎖規模,忽略了醫美行業“醫生和服務”的核心。
“買買買”,難以有效整合醫生資源、保證服務質量的標準化和持續性,也未能建立起真正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國內醫美市場,本身也在向更精細化、醫生主導的個人工作室或精品機構演化,大規模連鎖模式面臨嚴峻挑戰。
資本運作與實體經營的深層矛盾,或許纔是朗姿醫美困局的真正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