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到死?《大競走》比賽沒有終點、只有存活
圖/車庫娛樂提供
《大競走》(The Long Walk)是一部題材沉重卻耐人尋味的反烏托邦作品。電影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由法蘭西斯·勞倫斯執導,劇情設定在極權統治的美國,一羣青少年自願參加一年一度的殘酷比賽,必須保持最低速度持續行走,一旦放慢或停下便會遭到處決。
比賽沒有終點,直到最後一人存活爲止...單純的規則與殘酷的代價形成強烈對比,使這部片成爲心理層面遠大於動作場面的驚悚作品。
就表現手法來看,電影大部分篇幅的確就是「走路」。然而導演透過攝影、聲音與角色互動,讓觀衆得以進入參賽者的處境。隨着旅程推進,角色之間的對話與眼神交流逐漸揭示了他們的恐懼、脆弱以及短暫的友情。這些元素替看似單調的步行注入了張力,也讓觀衆思考:若身處其中,自己能走多遠?
圖/車庫娛樂提供
演員表現方面,庫柏·霍夫曼和大衛·榮鬆的演出格外突出,他們把角色在體能極限與精神崩潰邊緣的掙扎詮釋得具說服力。部分觀衆認爲角色塑造略嫌表面,尤其是對反烏托邦世界背景交代不足,但也有人欣賞這種聚焦於人物本身的處理方式,讓比賽更像人生旅程的隱喻。
圖/車庫娛樂提供
《大競走》並不是一部以情節反轉或特效見長的商業娛樂片。它更像是一場持續壓迫觀衆情緒的心理實驗,透過簡單卻殘酷的設定,揭露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光明與黑暗。有些人會因節奏緩慢或結局安排而感到失望,但若以「寓言式生存寓言」的角度來觀看,這部電影確實提供了反思生命、選擇與堅持的空間。
《大競走》非一部討喜的娛樂片,而是一場持續逼近極限的觀影體驗。
圖/車庫娛樂提供
它以簡單規則逼出複雜人性,優點在於演員撐住情緒張力與形式上的穩定節制,爭議點多半落在世界觀交代不足與節奏的耐受度。
是否喜歡會喜歡這片?取決於你對「把行走當成道德與意志的試煉」有沒有興趣;若願意接受這樣的設計,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段會延伸到片尾之後的思考。
◎本文內容已獲 若鯨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