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棄GPS轉向北斗 半島電視:依賴美國控制的基礎設施時代正在終結
伊朗放棄GPS全面轉向北斗衛星,半島電視臺:天真依賴美國控制的基礎設施的時代正在終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2025年7月,伊朗宣佈計劃逐步將交通導航、農業監測和物聯網等關鍵領域的定位服務從美國主導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遷移至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BDS)。從GPS轉向北斗,當然不是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伊朗對地緣政治和技術主權深刻考量的體現。據觀察者網引述半島電視臺評論稱:「盲目、天真地依賴美國控制的基礎設施的時代正在終結」,這一轉變傳遞了「明確信號」:伊朗正尋求擺脫對西方技術體系的依賴,追求數字主權和戰略自主。
GPS的脆弱性,在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中,已經多次暴露。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的核設施、軍事目標和高官展開突襲,引發了爲期12天的直接軍事衝突。衝突期間,發生了多次GPS信號中斷事件,影響了伊朗及波斯灣水域的船隻導航和軍事行動。
半島電視臺報導稱,在12天衝突期間,伊朗及波斯灣水域的船隻多次遭遇GPS信號中斷,導致導航系統失靈。例如,船舶的自動識別系統(AIS)信號顯示位置錯誤,如在伊朗港口附近出現「成圈」的異常定位現象,表明GPS信號被幹擾或欺騙。類似現象也在以色列臺拉維夫、耶路撒冷及周邊地區出現,導航應用錯誤顯示用戶位置爲黎巴嫩貝魯特或埃及開羅。
多方報導證實了這一現象。2024年4月以色列爲防範伊朗報復性攻擊,主動干擾了臺拉維夫等地的GPS信號,導致導航應用顯示錯誤位置。2025年6月,伊朗班達爾阿巴斯港附近的「極端干擾」導致波斯灣和荷姆茲海峽的船舶AIS信號異常,影響約970艘船隻的日常導航。衝突初期兩天內,波斯灣和阿曼灣的近1000艘船隻受到GPS干擾影響。2025年6月17日,兩艘油輪在阿曼灣夜間相撞,GPS干擾被認爲是可能原因之一。
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GPS信號是否可能被用於跟蹤和定位伊朗官員,導致多位核科學家和高級指揮官被暗殺呢?
從原理上講,使用GPS本身不會直接向美國或其盟友以色列暴露伊朗領導人或軍事目標的具體信息。GPS是由美國控制的衛星導航系統,通過一組衛星向全球用戶廣播信號,接收設備,如手機、導航儀或軍用設備,利用這些信號計算自身位置,包括經緯度、高度。
GPS信號是單向的,接收設備被動接收衛星信號,並不主動向衛星或任何外部系統發送數據。因此,單純使用GPS接收信號不會直接暴露用戶的位置信息。
但業內人士向觀察者網指出,還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和需要考慮的因素。
首先,即使GPS本身不發送數據,伊朗領導人或軍事目標的活動可能通過其他信號情報手段(如手機信號、雷達、無人機偵察)與GPS使用模式關聯。例如,如果某領導人頻繁在特定時間使用GPS設備,結合其他情報(如移動通信攔截),可能推斷出其位置或行動模式。
GPS設備要與通信網路、互聯網或指揮控制系統結合使用。如果這些設備通過網路傳輸位置數據,這些數據可能被攔截或竊聽。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可能通過網路攻擊、信號情報或其他手段獲取這些數據。伊朗領導人或軍事目標的移動設備如果通過不安全的網路發送GPS座標,可能會被第三方截獲。
敵對勢力還可以通過發送虛假的GPS信號,也就是GPS欺騙,干擾或誤導接收設備,使其顯示錯誤的位置信息。如果伊朗的軍事系統依賴GPS導航,欺騙信號可能導致行動失誤或暴露意圖。當然,這需要靠近目標區域部署欺騙設備,且效果取決於伊朗設備的抗干擾能力。
GPS干擾和欺騙是現代戰爭中常見的電子戰手段,以色列在衝突中廣泛使用GPS干擾來削弱伊朗的精準打擊能力,而伊朗及其盟友(如也門胡塞武裝)也可能通過干擾GPS信號來應對以色列的空襲和偵察。
伊朗長期面臨美國和以色列的電子戰威脅,包括GPS信號欺騙和干擾。爲應對潛在的定位跟蹤或精確制導武器的威脅,伊朗在敏感區域(如軍事基地、核設施附近)部署了GPS干擾設備。然而,這些設備往往缺乏精確控制,導致信號干擾範圍過大,波及民用領域。
伊朗《同胞報》的採訪中,伊朗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副部長埃赫桑·奇特薩茲就透露,伊朗內部的安全措施有時也會主動干擾GPS信號,但這反而對民用領域造成負面影響。技術數據顯示,這些干擾措施不僅未能有效增強國家安全,還對數百萬互聯網用戶和數千家企業的正常運營造成了不利影響。例如,交通導航、農業監測和物聯網等領域的定位服務因信號中斷而受阻。
這也是伊朗加速推動定位服務從GPS向北鬥系統的遷移的一個重要背景。
此外,業內專家告訴觀察者網,美國情報機構可能通過供應鏈攻擊,如植入惡意晶片獲取設備數據。如果伊朗使用的GPS設備,尤其是商用或進口設備,包含後門或漏洞,設備製造商或第三方可能通過固件更新、遠程訪問等方式收集位置數據。這類風險在軍用設備中較低,但在民用或混合設備中可能存在。
綜合這些多重動因,伊朗開始加速尋找GPS的替代方案。
而北斗系統,由於其高精度、亞洲覆蓋優勢和中國自主控制的特性,成爲伊朗的首選。
北斗(三號)系統由35顆衛星,包括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27顆中地球軌道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覆蓋全球,在亞太地區表現尤爲出色。
根據《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北斗在亞洲的定位精度可達1米(民用)和分米級(軍用加密信號),優於GPS在該地區的2-5米精度。伊朗地處中東,位於北斗系統的高覆蓋區域,其波斯灣沿岸、山區和沙漠地帶均能接收穩定信號。
除了互聯網、交通運輸、土地測繪方面的需求,伊朗的農業需求,與北斗的應用潛力,最能有效結合。
這有巴基斯坦爲證。
中國與巴基斯坦於2013年簽署北斗合作協議,巴基斯坦成爲首個加入北斗「朋友圈」的亞洲國家。作爲「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2023年,巴基斯坦克拉嗤和拉合爾等地部署了多個北斗CORS站(連續運行參考站),通過地面參考站校正衛星信號,爲精準農業提供亞米級(0.1-1米)定位服務,支持無人機噴灑農藥和灌溉管理。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農業核心地區,棉花和小麥是主要作物,佔農業GDP的40%以上。北斗CORS站的部署通過無人機灌溉和農藥噴灑實現了精準農業,顯著提高了棉花和小麥作物的生產力。
信德省是巴基斯坦芒果生產的核心地區,信德省的克拉嗤是CORS站的主要部署地。信德省的芒果種植依賴灌溉,但面臨水資源短缺和地下水鹽鹼化問題。信德省農業用水的60-75%因蒸發或滲漏而浪費,北斗引導無人機精準灌溉技術是解決水資源浪費的關鍵。
這正是伊朗可效仿的模式。半島電視臺報導稱,伊朗農業部門已開始測試北斗引導的無人機,用於優化作物監測。
伊朗政府將糧食安全列爲國家優先事項,裡海沿岸是伊朗水稻和茶葉的主要產區,但降雨分佈不均和溼地退化導致農業效率低下。北斗CORS站可提供亞米級定位,支持精準灌溉和無人機監測。胡齊斯坦是伊朗的糧食和石油生產中心,依賴卡倫河和卡爾赫河的灌溉系統。然而,水資源短缺和土壤鹽鹼化威脅糧食安全。北斗CORS站可用於精確控制灌溉設備,例如滴灌系統,減少水浪費並提高作物產量。
其實,早在2015年,伊朗與中國就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利用北斗技術,包括在伊朗建立北斗地面站,增強伊朗在偏遠地區的定位能力,彌補GPS覆蓋的盲區。2021年3月27日,中國與伊朗簽署了爲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涵蓋經濟、軍事和技術領域。北斗系統的應用是技術合作的重要部分。
對伊朗來說,北斗的另一大優勢是抗干擾設計。北斗的多頻段信號(B1C、B2a)和跳頻技術,在電子戰環境中表現優異。加上地面增強系統CORS,能提供強大的抗干擾能力,確保在複雜環境中的定位穩定性。
這同樣可以從巴基斯坦得到借鑑。
因地緣政治衝突,印度洋沿岸爲電子戰高發區,印度和巴基斯坦軍方都經常測試GPS干擾設備。此外,美軍在波斯灣的偵察飛行也常引發伊朗的GPS干擾措施,波及印度洋沿岸。
GPS干擾頻發,影響航運和農業,無人機定位和船舶AIS信號都會產生異常錯誤。卡拉奇港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港口,處理約60%的國家貿易,是中巴經濟走廊的關鍵節點,作爲印度洋沿岸重要樞紐,也難於倖免。正是北斗CORS站通過亞米級定位,爲港口船舶提供了替代導航方案。在GPS信號受干擾時,北斗CORS站的部署確保了港口物流的正常運行,如同定海神針。
儘管GPS在伊朗的民用和工業領域根深蒂固,替換需要巨大的資金和時間投入,但伊朗不能再猶豫了,必須選擇。
此次伊朗更全面轉向北斗的決定,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之下,是美國技術控制越來越不受信任的趨勢。由於西方技術平臺已不再被視爲單純的通信工具,而是數位情報戰的潛在武器。在多極化世界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求擺脫對美國技術基礎設施的依賴,向以中國爲代表的非西方技術生態的戰略靠攏。
北斗系統作爲「一帶一路」的技術支柱,已被140多個國家接入採用,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及30多個非洲國家。伊朗的全面轉向與更深加入,進一步擴大了北斗的「朋友圈」,強化了中國在全球導航領域的競爭力,具有很強的標誌性。
一個以技術主權爲核心的反霸權技術聯盟正在形成。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的,「中國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中國希望通過技術合作推動互利共贏,而非針對特定國家。在追求自主發展的道路上,伊朗爲其他國家提供了又一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