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比“免費住”更吸引人的是“住得起”
2月23日,深圳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主要談吸引人才搞科技創新的事。其間拋出一個政策“紅包”,將爲大學畢業生求職者提供免費住宿的天數,從7天延長到15天。
老實說,這個“紅包”的含金量“很可以”。衆所周知,深圳房價高,居不易。克而瑞監測數據顯示,1月份,深圳的住房租金水平全國第三,爲105.36元/平方米/月,一套約30平方米的單身公寓,每個月就要3000元左右。免費住半個月,對還沒有工作收入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是個很大的幫助。網上對此也是一片好評。
深圳的應屆畢業生“免費住”政策,早在2013年就在全國首創了。隨後,多個城市借鑑推出了類似政策。像杭州、武漢、鄭州、寧波可免費住7天,南京、蘇州最多可免費住14天,成都最多可免費住30天,南昌最多可免費住3個月,福州、廈門、珠海、贛州、貴陽貴安新區甚至最多可免費住1年。
但也有人直言:大學畢業生是去求職而不是旅遊的,如果不能找到工作、獲得收入,那麼,免費期住滿後,還是要面臨能否繼續住得起的問題。因此,城市對他們的首要意義是提供工作崗位,而不是一時的“免費蛋糕”。
誠哉斯言。它說出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幸福要靠勞動去創造,比“免費蛋糕”更靠譜的,是安居樂業的機會。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中央反覆強調,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實現勞動者“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地對此也是貫徹落實的。
其實,在促進就業方面,深圳做得不錯。2024年,深圳新增就業20.7萬人,在大城市中處於前列。蛇年開春後,深圳又接連舉辦大型招聘會,僅南山、鹽田兩區和龍崗區橫崗街道的三場招聘會就提供了近2萬個崗位。有工作就有收入,就不愁交房租了。
但又有人提出,光有工作恐怕還不行,畢竟,掙的工資不能只夠交房租。這就涉及城市的第二個意義:讓它的建設者能分享到建設成果,能安居樂居,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
城市是工作之地,更是棲息之所,住有所居是基本需求。最近爆火的“杭州六小龍”之一遊科互動的創始人馮驥,在解釋爲什麼沒在深圳而是杭州創業時說,“(杭州)節奏沒有深圳那麼快,房價也不太高,大家能夠耐得住性子”。這句話可謂戳中了深圳的一大痛點。
最近十來年,深圳的房價收入比一直居高不下。諸葛找房數據顯示,2023年,在100個重點監測城市中,深圳的房價收入比以35.5居首,是第六名杭州(19.6)的1.8倍。
住房價格是市場形成的,政府不能直接干預。但讓所有老百姓住有所居,也是政府的當然責任。在維護市場健康平穩運行的同時解決好民生問題,各地政府都應當積極有爲。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市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時強調,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在這方面,上海着力構建“一張牀、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深圳也在努力。在前述發佈會上,深圳市官員表示,接下來,將制定更具針對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只要是在深圳就業或創業的人才,都想方設法提供一張牀、一間房,甚至一套房等服務”,讓有志在深圳發展的各類人才“進得來、住得安、留得下、能成業”。
值得爲上海和深圳點個贊。“一頓飽”和“頓頓飽”哪個更好,誰都清楚,“免費住”終究不如自己“住得起”,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
分蛋糕的前提是做蛋糕,當務之急還是大力創造就業。各地應繼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要破除妨礙勞動力與人才流動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在重點羣體的就業支持方面,要做到政策務實,操作規範。同時,應鼓勵創新創業,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持續朝着上述方向努力,未來應該就不需要靠“免費住”來吸引人才,進而,引來的人才也能通過自己的才智汗水,實現“住得起”“住得好”。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