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年代 日本資金淹沒全球
日圓王子(大塊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我們來到了一九八○年代:這是工業國家解除金融管制的時代,也是資本市場全球化的時代。政府放寬銀行業與證券業的監管、金融產業的卡特爾被根除、公司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大多數工業國家解除了對資金流動的限制。隨着國際資金的流動程度增加,鉅額資金可以在一瞬之間在國家之間或不同資產類型之間移轉。
儘管一九八○年代也是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代,但商品和服務的流動量遠不及快速擴張的資本流動量。在那十年間,跨境金融交易的金額達到貿易流量的二十多倍。外匯交易的總量在一天內就達到五千億美元。
不受管制的離岸金融中心的增加,進一步加大了在全球各地追逐最高報酬的「熱錢」量。大型機構投資人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旨在從市場崩盤中獲利的避險基金,其規模呈指數級成長,並開始主導外匯市場。坐在鍵盤和舊型綠螢幕前的交易員,只需用指尖點一下,就能執行可能影響世界各國的大額國際投資交易。基金管理者看法的轉變可能導致資金從一個國家涌向另一個國家,進而影響全球匯率、債券和股票市場。至少人們是這麼說的。
雖然看似大多數的工業國家都增加了資本輸出,但實際上資金只來自少數地方。自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即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加拿大、荷蘭、丹麥、瑞士和沙烏地阿拉伯,這些國家約佔所有已申報的長期國際資本流動的八十五%。但在一九八七年,這些國家加總的淨資本輸出中,有八十六.六%全都來自日本。
從一九八○年代中期到一九八○年代末,日本的對外投資幾乎主導了國際資本的流動。在太平洋戰爭戰敗僅四十年後,日本似乎掌握了國際資金流動的關鍵。看似「全球性」的國際資本流動現象,首先是個日本的現象。
日本的長期資本流動,從一九八○年超過二十億美元的淨流入,轉變爲一九八一年近一百億美元的流出。然而,在接下來的四年裡,這個數字幾乎增加了七倍,在一九八五年達到歷史性的六百五十億美元。接着僅在一年內又翻了一倍,暴增至一千三百二十億美元。在一九八七年又創下新紀錄,當時有一千三百七十億美元的資金潮涌向外匯市場,接着是次年的一千三百一十億美元的流出。一九八七年,長期資本流出的淨值達到了當年(已創下歷史紀錄的)經常帳盈餘的近兩倍。這波金融海嘯輕易超越了一九七○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盈餘。
這些資金開始以日本的形象重塑世界。日本資金透過出價高於對手或吞併競爭對手,在全世界購買金融和實體資產。日本工廠設立在蘇格蘭、威爾斯和北英格蘭的未開發地區。日本汽車在美國中西部製造。美國商業實力的象徵,如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影業,甚至圓石灘高爾夫球場,都落入日本人手中。日式餐廳和飯店突然出現在世界主要城市裡頭,爲日本的公司掠奪者提供服務。夏威夷的房地產市場開始被日本投資者主導。加州的部分地區和澳洲最具吸引力的地區也發生同樣的情況。亞洲到處充斥着日本工廠,變成日本的新血汗工廠。似乎慢慢但無可避免地(也許速度並不慢),世界將被日本人所擁有。
這現象造成了恐懼並招致怨恨。美國的工會開始動員其成員對抗日本的威脅。經濟學家開發出策略,以避免美國被日本完全擁有。有些人發聲警告說,日本雖然輸掉了戰爭,但現在正透過經濟手段贏得和平。管理大師敦促全世界的商界領袖採用日式技術,作爲抵抗「日本的挑戰」的最後手段。(三之一,摘自大塊文化《日圓王子》)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