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包銀”飾品冒充純金飾品典當騙錢 4人獲刑

隨着黃金價格持續走高,金包銀首飾憑藉價格優勢成爲純金首飾的替代選擇。金包銀本是一種頗具巧思的工藝,在首飾設計、工藝品製作領域具有其獨特價值。然而,好工藝卻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來鑽空子,用金包銀首飾冒充純金首飾典當詐騙典當行錢財,成爲一種新型的詐騙手段。據上海閔行法院消息,近期,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閔行法院)就審結了這樣一起金包銀飾品詐騙案。

2024年11月底至12月初,被告人李某某、範某某經事先共謀,招攬被告人李某、劉某某從外地來滬使用金包銀飾品冒充純金飾品進行典當。其中,李某某負責提供假飾品、開車和收取錢款;範某某主要負責盯梢和望風;李某、劉某某以本人名義持金包銀飾品向上海市多家典當行典當。經查,四名被告人在滬共計騙取典當款16萬餘元。

2024年12月,被告人李某在李某某、範某某的指使下至上海市閔行區一典當行欲以上述同樣方式騙當時,被該典當行工作人員當場識破並報警。被告人李某留待現場等候,後被帶至公安機關接受調查並如實供述上述事實。爾後,被告人李某某、範某某、劉某某相繼被公安機關抓獲。

2025年3月,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李某某、範某某、李某、劉某某犯詐騙罪,向閔行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閔行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爲,被告人李某某、範某某以非法佔有爲目的,指使李某、劉某某用金包銀飾品冒充純金飾品騙取典當行財物,其行爲均已構成詐騙罪,且屬共同犯罪。

結合各名被告人的犯罪行爲性質、主觀罪過、犯罪數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到案後的認罪悔罪態度等情節,最終,閔行區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李某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六萬元;被告人範某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被告人李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劉某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七千元。

宣判後,被告人李某某、範某某提出上訴,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案件現已生效。

法官說法

所謂金包銀飾品,即鍍金銀飾品,以白銀爲基底,通過電鍍或化學鍍等加工方法,在表面覆蓋一層黃金,其外觀呈現出與純金無異的金黃色,但其含金量遠低於純金。另外,在典當行業內,由於被典當的物品所有權並沒有轉移給典當行,工作人員一般不會對典當物品進行破壞性檢測,常規操作是火燒加稱重檢測。而金包銀飾品由於外層確實是真黃金,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金包銀飾品的確能通過過火檢測,重量也和純金飾品相差無幾。犯罪分子正是瞄準了當前典當檢測的漏洞,並特意強調到期後會贖回,從而騙取典當行信任實施詐騙犯罪行爲。

在此,法官提醒廣大人民羣衆,特別是典當行、黃金回收店等相關從業人員,在進行相關貴金屬交易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仔細甄別,通過查驗貴重金屬對應的發票、證書等憑據和相關人員的身份證件,必要時可藉助專業儀器或者剪斷等破壞性檢測方式進行查驗,提高防騙意識,增強防範能力,千萬不要被金燦燦的外表所迷惑。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警,早日挽回損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鐵柱

編輯/汪浩舟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