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6星,“廣州造”火箭完成第七次飛行

“廣州造”火箭完成第七次飛行。

5月21日,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七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發射,採用“一箭6星”的方式,將泰景三號04星、泰景四號02A星、星睿十一號衛星、星跡源一號衛星、立方108 001星、西光壹號02星共6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該批衛星主要用於城市規劃、環境監測、氣象探測等領域。

此次任務是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的第七次飛行。截止目前,力箭一號共將63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入軌載荷總質量超6噸,是我國唯一連續發射噸級以上載荷的民商火箭。

公司官方數據顯示,自2023年起,中科宇航在民商火箭發射服務市場上佔有率穩居第一,發射服務業務覆蓋中國、北美、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區域。

已進入批量化、航班化發射階段的中科宇航力箭一號實現了多次首創,2023年6月遙二運載火箭實現了“一箭26星”的發射,刷新了我國一箭多星最高紀錄;2024年11月,遙五運載火箭將15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向國際用戶提供發射服務。

中科宇航副總裁、力箭一號總設計師史曉寧告訴界面新聞,爲了更好匹配靈活度較高的國際發射市場,力箭一號採用了星箭接口去任務化設計、滾動備份批量生產及備份發射、遠程一鍵式無人值守發射等技術和創新模式。

中科宇航在廣州從化區落地了從化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這是國內首個400噸級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項目落成後將加速大推力液體發動機的研製和可回收技術的突破。中科宇航相關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該中心目前已完成建設,進入取得發動機試車證階段。

除了火箭發射,廣州正在補齊商業航天領域其他環節短板。如衛星運營和製造領域,廣州就引入了中科星睿、星河動力等企業。

搭載力箭一號遙七的星睿十一號衛星就由中科星睿抓總、湖南賽德雷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製。這顆遙感衛星具有輕量化、小型化、載荷技術指標先進等特點,以0.5m分辨率全色多光譜相機爲主載荷,主要應用於在軌對地觀測。

中科星睿計劃在廣州落地衛星製造基地。中科星睿董事長雷斌告訴界面新聞,工廠目前正在進行方案調整,下一步將進入動工階段,預計年底建成。第一期工廠規劃產能爲每年生產100到150顆衛星。

星睿十一號爲公司的第三代0.5米分辨率光學成像衛星。雷斌提到,這也將是廣州基地生產的主要產品,該衛星重量只有上一代產品的一半,但成本不到上一代產品的三分之一。

廣州市投資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目前廣州集結了近千家航空航天相關企業,包括吉利航天、海格通信、南方衛星導航、程星通信等。

眼下,中國商業航天進入應用發射爲主的2.0時代。

中科宇航董事長兼總裁楊毅強此前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提到,商業航天2.0時代“在於八個字,應用牽引和市場主導”。就火箭而言,基本標誌有幾個:要形成長期可靠的發射服務,運載能力達到一噸以上,提高火箭的可靠性,降低成本。

衛星企業也爲即將到來的市場需求做準備。雷斌提及,今年正爲批量部署和製造星座做準備,重心放在產品驗證和提升生產能力上,一個很關鍵的任務是把衛星的產品狀態定下來。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待發射衛星5000多顆,預計規劃發射1萬顆衛星。

隨着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階段,作爲民商火箭單次發射多星紀錄的保持者,中科宇航正在控制成本方面下功夫。目前,力箭一號每公斤載荷發射成本降低至1萬美元以下。

成本是航天業的重大瓶頸,實現回收技術則意味着加快站上盈利高地。以SpaceX爲例,其可重複使用的“獵鷹9號”衛星發射成本每公斤僅約2萬元人民幣。

“我們普遍認爲是火箭的重複使用是降低入軌成本的最有效手段。此前中國的入軌價格是美國傳統行業如波音公司的三分之一,但馬斯克做到了我們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低成本入軌大大增加了發射效率,使衛星可以大規模組網發射,由衛星的量變促成了質變。”楊毅強說。

力箭一號則在多次發射中尋找兼顧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的平衡點。

史曉寧表示,通過大整流罩包絡、運載能力持續優化、多星分離控制方案優化等措施,可滿足單次超50顆星的應用發射需求。後續力箭一號將通過自主可控供應鏈體系、總裝測試廠房和發射工位一體化建設、拓展海上發射能力等方式,實現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應用發射全產業閉環,未來有望將每公斤載荷成本降低至5萬元人民幣以下。

而要進一步下探發射成本,則需要實現低成本大型液體火箭的回收和複用。

目前,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已完成滿載起豎試驗,發射支持系統順利完成滿載調試,相關設計指標得到驗證,計劃於今年9月首飛,發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輕舟貨運飛船的初樣試飛船,後續將成爲我國大規模星座組網和空間站低成本貨運的主力火箭。

雷斌分析指,液體火箭對於行業的突破性價值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改革了現有供應鏈,避免多環節受制約的情況;其二能將成本打下來。

“力箭二號一次性使用的報價是每公斤3萬元人民幣,目標在2026-2027年實現重複使用,報價可以降至每公斤1萬元人民幣。”楊毅強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