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西寧市城鎮新增就業9188人
原標題:一季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9188人
西寧晚報訊(記者 劉瑜)一季度,我市緊緊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紮實推進就業提質增效行動,在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的帶動下,一系列創新舉措落地生根,推動就業創業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一季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9188人,完成目標任務的27.02%;各類失業人員再就業5083人,完成目標任務的31.77%;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705人,完成目標任務的85.25%;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6萬人次,完成目標任務的37.78%。亮眼的就業數據,正是西寧多維度發力,推動就業創業工作邁向新高度的有力見證。
政策“活水”,精準澆灌市場“沃土”
全市各級人社部門積極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將政策落實與服務落地融入就業工作全程。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吸納就業主力的扶持力度,通過“直補快辦”“免申即辦”,讓政策紅利迅速惠及市場主體,助力企業穩定崗位。目前,全市已爲1.15萬人次就業困難人員和17人次高校畢業生髮放靈活就業社保補貼1.19億元,爲4262人次公益性崗位人員兌現崗位補貼1013.19萬元,政策賦能效應持續顯現。
服務“升級包”,解鎖就業“新體驗”
我市調整完善由57家單位參與的就業促進議事協調機制,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出臺《西寧市2025年促就業工作要點》,推動就業政策與財政、產業政策深度融合。整合“政府+市場”資源,以產業擴容、項目拓崗、靈活就業爲着力點,穩定和開發6.1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新業態崗位超2000個,推動就業與產業協同發展。
通過就業聯絡員,建立重點企業動態監測機制,爲54家企業解決用工3089人。“15分鐘就業服務圈”持續擴容,12個零工市場、驛站投入運營,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依託“12+N”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開展79場線上線下招聘活動,爲1898家企業發佈6974個崗位。藉助“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精準對接重點羣體需求,通過“直播帶崗”“企業探崗”,實現從“人找崗”到“崗找人”的轉變。
靶向“攻堅”,築牢民生“保障網”
持續落實“1131”就業幫扶,開展“組團式”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32家見習基地募集110個見習崗位,助力畢業生就業提質。在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堅持外出就業與就地就近就業並重,加強園區企業、重點項目與農村勞動力的供需對接,引導農村勞動力向社區養老、家政服務等行業轉移。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提供“點對點”輸轉服務,組織近300人次農民工“一站式”返崗。同時,深耕“雄瑞保安”“大通護工”等勞務品牌,壯大特色勞務品牌龍頭企業。
針對就業困難人員,推行“一人一檔”動態管理,統籌公益性崗位資源實施分類幫扶,幫助1705名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兜牢民生底線。
技能“引擎”,驅動人才“新賽道”
推行“需求+培訓+評價+就業”鏈式培養模式,挖掘本土資源,組織從業者參加“農家樂特色培訓班”“創業創新帶頭人專題培訓”。前瞻佈局綠算產業,申報增設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標註師評價工種,填補新職業認定空白。整合14家職業院校資源,成立青海省首個職業技能培訓聯盟,開發綠色產業、數字經濟領域課程,實現“校—企—基地”人才共育。與阿里、華爲等頭部企業共建本土化數字技能師資庫,提升技能人才供給的適配性。
創業“東風”,點燃創新“新引擎”
持續優化創業服務,開展創業促就業活動,撥付創業補貼,做好創業孵化基地服務。開展創業企業需求摸排,組織創業指導專家深入園區、企業開展12次創業問診助企行動,爲企業排憂解難。
城北區啓動活力YOUNG谷平臺,融入全省產業“四地”建設和西寧市委“一個創新服務基地、三個中心城市”定位,設置六大功能區,搭建高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創業共建、成果共創的一體化平臺。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