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淡季不淡”,這幾大因素讓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快速增長

4月23日,上海市統計局發佈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1%,比去年全年、去年一季度都高出0.1個百分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加快。

其中有一項產業數據值得特別關注。全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去年一季度這一數據爲1.9%,全年僅爲2.2%。從2024年上半年達到1.0%的低點後,這一數據就開始不斷提升。

高新科技在助推產業增長的效果也直觀反映在了一季報數據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作爲上海市政府確立的三大先導產業,一季度產值總和同比增長7.2%,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值分別增長8.9%、2.8%和13.2%。

“上海市一季度經濟數據表現亮眼,工業生產增加值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展現出了強勁的產業韌性與增長動能。”上海人工智能芯片公司燧原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趙立東告訴界面新聞,公司在上海已紮根七年,深切體會到上海爲科創企業提供的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創新創業環境。

快速工業化使中國成爲“世界工廠”和出口大國,但隨着世界多極化趨勢和技術快速發展,中國需要需要轉向高利潤率研發、製造和高端品牌以及售後服務,以提高製造業的生產力和附加值。新興領域和未來前沿產業將在製造業的轉向中發揮引領作用。以半導體行業爲典型,上海作爲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核心聚集地,已形成區域產業鏈優勢,全市在設備、材料、晶圓製造等關鍵環節已形成完整佈局,張江更有“中國硅谷”之稱。

半導體產業具有周期性特點,每年“一頭一尾”的一季度、四季度通常是傳統的市場淡季。但最新的數據卻呈現出“淡季不淡”的特徵,上海全市集成電路圓片產量同比增長10.8%。

按照國內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先前給出的業績指引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銷售收入將達到約 23.6 億美元,相比2024年同期增幅高達 34.9%,環比增長也接近8%。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表示,經歷過前兩年消費電子產品的寒冬後,目前在國家刺激消費政策的紅利帶動下,智能手機、互聯網、消費電子等領域補單急單較多,使得新年開年“淡季不淡”。

除了消費產品市場的復甦外,半導體行業今年開年“淡季不淡”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工智能的強勢增長,特別是DeepSeek新年前後的橫空出世,不僅帶動了國內AI行業的熱潮,還讓半導體行業發現了增長新機遇。

自2月以來,金融、汽車、醫療、教育及來自更多不同行業的公司排隊接入DeepSeek R1與V3模型,“DeepSeek接入潮"先帶動了一波國內算力需求的新訂單。針對接入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華爲昇騰、燧原、天數智芯、沐曦、壁仞、摩爾線程等一衆國產芯片廠商都陸續推出了適配DeepSeek模型的一體機服務器產品。

趙立東認爲,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階段來看,大模型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從技術產品閉環邁向商業化閉環,更加註重成本與效率。不計代價單純追求參數規模的勢頭,已逐漸放緩。無論是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系統級的軟硬協同,還是產品的創新和定製化,都成爲了實現成本和效率目標的關鍵環節。目前看,從芯片、超節點、集羣,到分佈式計算、大模型應用,再到製造、醫療、金融、教育等垂直領域深度定製化部署,“國產算力底座+基礎大模型+行業垂直應用”將是人工智能產業當前及下一階段的發展大方向。

來自上海的另一家AI芯片公司天數智芯近期也推出了DeepSeek一體機產品。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隨着DeepSeek帶來新一輪AI熱潮,公司在第一季度迎來新的發展機會。天數智芯判斷,對人工智能產業來講,2025年是大模型推理廣泛落地應用的”元年“,國內芯片憑藉性價比優勢,將逐步在金融、醫療等推理場景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