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換季就鼻塞、流涕、頭痛......你以爲的感冒可能是慢性鼻竇炎!
呼吸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鼻腔本該是空氣自由穿行的“陽關道”。但當鼻竇黏膜掀起炎症風暴,這條生命通道就可能出現“關卡”——原本暢通的呼吸要道被腫脹組織擠壓成“獨木橋”,而這種困擾我國近億人的常見病,在季節交替之際正迎來發病高峰。
“隨着溫差變化和花粉傳播季節到來,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門診量也環比上升。”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鼻及顱底外科病區主任郭濤提醒,當出現鼻塞、流涕,甚至伴有頭痛難眠、嗅覺減退等症狀時,需要警惕鼻竇這座“呼吸要塞”可能失守。
我國慢性鼻竇炎患者約1億
其中近三成患者伴有鼻息肉
事實上,鼻竇炎作爲一種常見的鼻部化膿性炎症疾病,根據發病時間可分爲急性、慢性鼻竇炎兩種。其中,慢性鼻竇炎較爲常見。
“慢性鼻竇炎的發作原因有很多,急性鼻竇炎未治癒,可能會引發慢性鼻竇炎;鼻腔本身存在問題,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腫瘤等可能引發慢性鼻竇炎。”郭濤表示,如慢性鼻竇炎未得到有效治療時,常常會發展爲鼻息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慢性鼻竇炎患者數約1億,其中有將近30%的患者爲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一種發生於鼻黏膜、以2型炎症爲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據瞭解,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會出現鼻塞、嗅覺減退甚至喪失、流涕、面部腫脹等臨牀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與感冒相似,都有鼻塞、流鼻涕、頭疼等症狀,該如何區分呢?郭濤指出,從病程上來看,感冒大多在7到10天自愈,而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則可以持續3個月以上。
從鼻腔到全身的“蝴蝶效應”
或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
當鼻腔內的息肉悄然生長,患者往往要承受多重打擊。臨牀數據顯示,95%的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存在持續性鼻塞,超75%的患者會出現嗅覺/味覺減退甚至喪失。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這些症狀不僅可能影響夜間睡眠,導致夜間頻繁憋醒、日漸昏沉嗜睡,更可能因持續鼻塞引起的長期缺氧而導致記憶力衰退等問題。
“尤其是對於兒童來說,如果孩子患有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容易出現精神不好,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郭濤坦言,有的孩子因爲年齡太小還不會擦鼻子,分泌物常聚集在鼻腔、鼻竇甚至迴流到咽部會引發鼻塞緊張和張口呼吸,頜面部發育停滯,導致上頜前牙不均勻,下脣變粗,出現“侵略性面部外觀”。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六成的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在手術後兩年內都會復發,嗜酸粒細胞型患者24個月複發率更是高達98.5%,部分患者甚至經歷十餘次手術,鼻腔黏膜在反覆切割中逐漸失去修復能力。“疾病的遷延難治和術後易復發的不佳效果,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郭濤表示。
傳統治療方式有侷限
疾病延綿易復發
專家介紹,當前,對於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治療主要以糖皮質激素爲代表的藥物治療與內鏡鼻竇手術相聯合的綜合治療爲主,但這兩種治療方式都有其侷限性。
具體來說,傳統的藥物治療無法消除鼻息肉以及根治炎症,在療效上症狀改善不如手術立竿見影,無法較長時間穩定症狀。“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確實可迅速縮小息肉,緩解急性症狀,但停藥後易導致息肉復發,而若長期口服藥物又會引發一些副作用,如高血糖和糖尿病、骨質疏鬆和缺血性壞死和白內障、青光眼等。”
與此同時,鼻竇手術是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的主要治療選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狀,直接消除息肉,降低炎症負荷。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翻修手術切除息肉的成功率逐次下降,一些患者接受了多次手術,有些甚至超過10次,患者發生鼻黏膜永久性損傷和瘢痕形成導致的嗅覺喪失等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升高,即使接受手術治療,患者仍面臨術後息肉復發和再次手術的高風險。
“但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我們對慢性鼻竇炎包括2型鼻竇炎發病機制的認識加深,對於炎症細胞因子的研究也更加全面開展,使得對於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靶向治療’成爲可能。”郭濤進一步解釋說,生物製劑通過精準阻斷引發鼻息肉生長的關鍵細胞因子,可有效降低疾病複發率,其目前已被證明可以改善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主要症狀,包括嗅覺及味覺改善、鼻塞、流涕,並顯著減小鼻息肉,安全性高。“這類創新療法雖在國內應用時間還比較短,但已讓部分頑固性患者看到了擺脫‘手術-復發’這一惡性循環的希望,讓自由呼吸不再被鼻腔內的小小息肉剝奪。”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