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最高薪職業」也供不應求 高壓培訓通過率曾不到5成
▲疫後旅遊熱度不減,機師數量供不應求。(圖/桃機)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機師的高薪資成爲不少人心中夢幻職業,勞動部近日公佈最新職類別薪資調查統計,機師又以月薪32.3萬元奪冠,但疫後旅遊熱度不減,儘管國籍航空機師數量已較疫情前增加379人,仍是供不應求。有機師坦言,儘管各航空均祭出更好條件搶人,但完整培訓約需2年,培訓期間的高壓環境更曾讓通過率不到5成。
根據民航局統計,去年國籍航空共有3541名機長及副駕駛員,其中,國籍機長有1476人、國籍副駕駛員有1479人,外籍機長250人、外籍副駕駛員有336人,較疫情前2019年增加379人。疫後機師數量雖然較疫情前增加,但隨着各航空公司陸續增開新航線,也導致機師供不應求。
交通部近日更預告修正「航空人員檢定給證管理規則」,將民航運輸駕駛員申請檢定年齡從現行23歲,下修至21歲,商用駕駛員的年齡則從20歲放寬至18歲;高齡機師也放寬,2名以上機師共同執勤時,皆可超過60歲,但不得超過65歲。
由於機師一職錄取後仍需要經過培訓、考試、體檢等多關檢測,如有一關不合格,即無法錄用,各航空公司多爲常態招募。中華航空預估,今年將至少招募110位機師(含培訓機師、軍退、CPL及民航機師)。臺灣虎航開航以來也不間斷進行招募工作。
長榮航空指出,現階段機師數量約爲1500名,並採全年隨時接受報名方式招募,依照交機時程規劃,今年預計晉用約160名機師。星宇航空則說,目前飛航員人數已達400人,配合長期機隊的引進規劃及全球航網快速擴增,將持續大力招募培訓學員與飛航員。
桃園機師工會理事長李信燕表示,疫後國籍航空持續拓展機隊、購買新機,編制也同步增加,希望搶下市場,雖然臺灣出入境人數與疫情前差不多,但臺灣作爲重要轉機點,許多歐美旅客來臺中轉,也導致機師需求上升。此外,疫後全球復甦,各國都在祭出更好條件搶人,導致部分機師選擇出走,且流失的多是較有經驗的飛行員。
李信燕指出,機師養成需要很長時間,儘管航空公司提前儲備人力,部分客機及長程航線工時仍接近上限。雖然近年波音交機延誤,讓人力得以較寬鬆,但預計交機完成後,又會逐漸吃緊,去年有2家航空公司都已加薪10%留人。
她表示,從考上培訓飛行員,由公司送出國受訓,到獨當一面成爲副駕駛約需要2年半的時間,若要成爲正機師至少要7至8年,一家航空公司每年約能培訓至少5、60名機師。
對於機師年齡放寬,李信燕則坦言,「受益者不多」,由於機師都需具備大學學歷,到能準備考試,與原本規定的年齡相差不大,但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另外,過去曾有學術團體討論將65歲年齡上限放寬至67歲,但目前全球只有日本放寬至67歲,且只能飛國內線,所以仍有待討論。
機師年薪每年奪冠,成爲不少人羨煞職業,李信燕指出,單就「薪水很高」的想法絕對不足以撐過2年培訓,受訓期間要在時間內符合課程要求,每堂課都要讓公司看到一定幅度的進步,將犯錯空間降到最低,壓力非常大,更曾有梯次通過率不到5成。
她表示,想成爲機師首要條件絕對是英文能力,無論是手冊還是工作應對都需用英文,建議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多涉略航空相關產業新聞,臺灣也有飛行學校能體驗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