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程有新變化,新增電動自行車停車場所空間保障監測評估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5月16日,自然資源部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會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李亮對新修訂的《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進行了解讀。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2022年,《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印發,進一步要求全國所有省、市、縣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
李亮表示,2021年6月,自然資源部印發行業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以下簡稱《規程》),在全國確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制度。至今,該項制度已運行將近4年。
該項制度及時發現了一些工作的不足和短板,促進了政策精準度的提升,推動了“多規合一”改革的深化,也使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工作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過,這期間也出現了一些急需完善的方面。針對這些問題,《規程》有了一次全面修訂。
據介紹,新版《規程》抓住“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要求,重點圍繞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韌性和智慧水平,調整完善了評估指標和評估重點。其中加強了“人口集聚”“空間集約”“城鄉融合”“對外聯通”等方面的評估內容,設置了“都市圈1小時人口覆蓋率”等具體指標,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佈局。
“我們把城市安全韌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李亮說,從近年的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中舉一反三,增設“蓄滯洪區和城鎮開發邊界重疊面積”指標,引導城鎮科學佈局,減少災害損失;增設“城區範圍及周邊20公里農用地面積”指標,引導在城市近郊加強“米袋子”“菜籃子”等基地建設,提高疫情等極端條件下糧食自給能力;增設“水源地數量”指標,推動城市實現多水源保障,提升對水源污染事故的應對能力。
此外,新版《規程》還專門增加了老舊燃氣管網改造進度及管道安全距離控制、電動自行車停車場所空間保障、建築垃圾處置場地設施空間保障等方面的監測評估內容,着力從源頭上減少安全隱患。
李亮提到,從今年開始,要求把規劃實施的年度“體檢報告”,逐步與綜合供地計劃編制和自然資源領域的示範創建、改革試點單位的確定等掛鉤,加強城市國土空間績效考覈。
“我們更加關注人民羣衆的實際感受。”他舉例,比如,把“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評估提級爲各城市的必選動作,分項對中小學、養老設施、文體設施、衛生服務設施、菜市場(生鮮超市)和足球場地等步行5分鐘或15分鐘覆蓋情況,和通勤時間、人均公園綠地、自然文化遺產數量等開展定期體檢評估,引導城市及時補齊短板,促進各類設施供給充分、佈局優化,努力爲人民羣衆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
編輯 張牽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