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北大教授、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 畢生耕耘桃花源
中國建築學家俞孔堅在巴西墜機身亡,他是「海綿城市」提出者。(取材自極目新聞)
紅上衣、用力握手、大步往前…中國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對土地感情深厚,故鄉浙江金華東俞村是他心中的桃花源。但都市化過程中,古樹沒了,水塘也被取代,俞孔堅的桃花源消失了;爲了「重建桃花源」,他提倡「海綿城市」,從黑龍江哈爾濱到河北秦皇島,到浙江台州再到海南三亞,將許多荒蕪土地變成蔥鬱公園。
新京報報導,知名的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日前在巴西不幸墜機身亡,享壽62歲。俞孔堅此行是在巴西南馬託格羅索州的潘塔納爾地區拍攝紀錄片「海綿星球」,巴西總統魯拉也對此發文悼念。
俞孔堅帶領團隊設計的江西南昌魚尾洲溼地公園。(取材自南方都市報)
【土】
你真實地看到土地的模樣,感受到水的氣味,聽到普通農民的嘆息,觸摸到草根的溫度。是你用未經過濾的直覺、經驗和身體,去丈量一個地方的真實,而不是隻憑模型、參數、衛星圖像和AI來做判斷。
——2025年,俞孔堅在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2005年,首屆國際景觀教育大會在同濟大學召開,俞孔堅擔任主講嘉賓。據報導,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畫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劉悅來和俞孔堅第一次見面,對他身上的兩個點印象深刻:握手時傳過來的力氣,還有在臺上的魅力。
「他做的PPT也很好玩,不像其他理工科學者那樣都是框架、表格,而是有很多圖片。」劉悅來記得,俞孔堅會向大家展示清晨掛着露珠的野草,草地裡笑着的孩子,很多照片都是他自己拍的,「他甚至能捕捉到這些美。」
儘管是學術巨匠,俞孔堅的用詞和表達卻不難懂,「不繞彎兒,不厭其煩地把複雜問題拆回常識。」曾在美國加州與俞孔堅交流過的景觀建築師朱毅這樣形容。
俞孔堅喜歡用比喻。例如,描繪能吸收、儲存、淨化雨水的城市,就用「海綿」來打比方。例如,他會用「野草之美」,來形容自己追求的平常之美、常被人忽視的自然之美。他提倡生態美學,而不是高投入的、裝飾的美學,就總結成一個直白的詞:「大腳美學」。
俞孔堅喜歡到處走,走到哪裡拍到哪。他帶着學生調查走訪,都是從頭走到尾,一個雙肩包裝了他出門的所有家當:換洗衣服、電腦、書、筆記本…曾有年輕學生自告奮勇想幫老師拿行李,俞孔堅擺擺手。沒走兩步,他回頭,發現沒有一個人跟得上,只好停下來。
「我跑馬拉松的都跟不上。」曾和俞孔堅共事過的李平說。在村子裡,碰到有意思的地方,俞孔堅就停下來,觀察樹、古道和房屋間的相對關係,或踩着涼鞋戴個草帽,和村民聊聊風水,解釋古人在村落選址和佈局上的智慧。
「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團隊也叫土人。」俞孔堅說。20多年前,他創立設計研究所「土人設計Turen-scape」,致力於探索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解決方案。
俞孔堅2025年親筆繪製草圖。(取材自南方都市報)
【水】
窗外不遠處,雨天的田埂上正蹣跚着走過去一羣人,他們赤腳,披戴着雨衣,挑着沉重的擔子,正在爲這稻田插秧。透過我模糊的雙眼,我似乎看到了人羣中我的父親和母親。
——2020年,俞孔堅爲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線上畢業典禮致辭
俞孔堅生的家鄉在浙江金華東俞村,給學生上課用的課件,還有自己的著作,都放着那裡的農地和溼地的照片。
在他成長的田野間,水塘很常見,可以調節旱澇,「有一次發洪水的時候,我掉進白沙溪裡,但並沒有淹死,因爲這條河邊有很多植被。」這讓俞孔堅開始思考,河流應該是藍綠交織,水應該有空間,水應該慢下來而不是快速流走。這也是俞孔堅後來「海綿城市」概念的基礎。
俞孔堅在村子裡生活了17年,每天從日出開始,到日落結束,一切自然運轉,東俞村成了他心中的桃花源。
直到後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在快速的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村莊發生鉅變,古樹沒了,水塘也逐漸被方格網的灌佢系統取代。俞孔堅的桃花源,也就消失了。這成了他此後「重建桃花源」理想的由來。
2001年,俞孔堅的「土人設計」團隊建造第一個計劃──廣東中山岐江公園。他們把一個破舊的廢船廠改造成主題公園,在水位日變化超過一公尺的情況下,設計出一種棧橋式親水湖岸,種植大量野生鄉土植物,有荷花、菖蒲、白茅等,讓這座公園成植物的展示地。後來,這裡成了珠江三角洲最受歡迎的婚紗照拍攝地,每年有數千對新人慕名而來。
2004年建成的浙江台州永寧公園中,俞孔堅的做法更大膽—團隊砸掉了水泥防洪堤,秉承「與洪水爲友」的理念,緩坡入水,種植大量野草,修復了深潭淺灘的生態。
2008年,在天津市河東區,俞孔堅把一塊廢棄的鹽鹼地改造成當地最大的溼地公園。那裡原本是廢棄的打靶場,垃圾遍地。俞孔堅用填挖方技術,根據地形設計21個坑塘窪地當作「海綿」,用來吸收酸性雨水,中和鹼性土壤,讓它變得適宜植物生長。
俞孔堅一直實踐着「海綿城市」的理念。南昌魚尾洲公園,原本是四分五裂的荒蕪魚塘和粉煤灰廢棄地,團隊設計大面積灘塗地,讓它「能呼吸」。在海口美舍河鳳翔公園,團隊使用當地的植物,造出密林、臺地、溼地、島嶼,淨化雨水,阻止河道持續惡化。今年9月初,這兩個項目都斬獲兩項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大獎。
俞孔堅(右)2012年在福建考察永定土樓。(取材自南方都市報)
【人】
做一個忠於自己的與衆不同的人,即使同化你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和險惡。這個世界有100種理由讓你改變自己而成爲別人,卻只有一個理由讓你忠於自己,那就是世界需要被給予獨特天賦的你。
——2019年,俞孔堅在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俞孔堅罹難的消息傳開之後,社羣媒體上,他遍佈世界各地的學生、同行都發文緬懷。很多學生在打電話給彼此的時候泣不成聲。
「他是我的領路人。」2013年,趙陽第一次在講座上見到俞孔堅,幾百人的教室,滿滿當當擠着人,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那次講座中,俞孔堅強調,對於當下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困境,無法用給城市「化妝」、「美容」的方法來解決,而是需要進行生態設計,「用自然來修復城市」。
1997年,34歲的俞孔堅從哈佛博士畢業,意氣風發,回國後創辦了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擔任首任院長。他對國內的許多建設發表自己的意見,例如,抨擊城市追求的「大」—大馬路、大廣場,抨擊大肆修建河堤,過度依賴鋼筋水泥。
「當時社會上不太能接受我的倡議。我提出生態優先,想糾正破壞環境的趨勢,可以說是一個『唱反調』的人。生態和發展本身不矛盾,但是在當時,生態保護的聲音比較弱勢。」俞孔堅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劉悅來對當年俞在業界引發的反應有印象。 2000年左右,中國正值大規模城市發展建設時期,俞孔堅的理念很超前,鋒芒一露,自然有些寒氣逼人。再加上他的語言一向直白,「炸掉大壩」、東西方傳統景觀是如同古代纏足一般的「小腳美學」…這些表達一出,就招來爭議。
「他不隨大流,敢於批評。」這正是劉悅來認爲俞孔堅身上最珍貴的地方;經過20多年的實踐,生態保育成爲社會的共識,俞孔堅的概念也越來越顯現價值。
岐江公園已成爲中山市的地標之一。(取材自南方都市報)
●俞孔堅 「與水共生」理想主義者 消失在巴西「最後伊甸園」
「野草可以是美的」、「讓市民記住鄉愁」、「城市應像海綿」…俞孔堅去世後,北大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多位師生髮文緬懷。
「富比世」雜誌日前公佈一份「2025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航者」榜單,表彰在氣候行動和綠色轉型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0位人物,俞孔堅成爲該榜單上唯一的中國學者代表。
南方都市報報導,今年9月初,巴西建築與城市規畫委員會國際大會(CAU-CI 2025)在首都巴西利亞開幕,俞孔堅發表演講,呼籲城市必須在面對氣候變化時,改變「與水對抗」的舊思維,轉而選擇「與水共生」。
與此同時,他還在拍攝一部關於「海綿城市」的紀錄片,爲此到巴西潘塔納爾地區,這裡被譽爲「最後的伊甸園」,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儲存洪水,滋養生命。沒想到,「最後的伊甸園」卻成了俞孔堅生前留下的最後影像。
1963年4月,俞孔堅出生於東俞村。那裡的風水林、白沙溪、成羣的鳥獸蟲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成了他的童年記憶。
17歲時,他考入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是家鄉300多名應屆高中生中,唯一「跳出農門」的大學生。離家前,母親交給他一包家鄉的土,被他珍藏很多年,見證着他在北京林業大學完成本科和碩士學業,又於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取得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後來,這抔鄉土也貫穿他的職業實踐。
俞孔堅目睹家鄉小村的時代鉅變,對那種以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爲代價的現代化模式深惡痛絕,一腔熱血地倡導迴歸自然生態,並提出「大腳美學」理念。用他的話來說,很多發展中的城市都在追求一種畸形的美,就像裹了小腳一樣,「我們應該做的是解放大腳,讓自然充分呼吸,發揮自然的作用」。
他將城市與景觀設計視作「生存的藝術」,並通過自己建立的「土人」持續探索、身體力行。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區的岐江公園,率先給了他實踐機會。
岐江公園原址是粵中造船廠,園中有一湖,與河水相通,又受海潮影響,水位隨之而變化。1999年,中山市政府就造船廠的改造設計聯繫俞孔堅,這是他回到中國後接手的第一個項目。
如何在水位變化較大、地質結構不穩定的情況下,建造出親水的生態護岸?俞孔堅設計了梯田式種植臺、方格網狀臨水步行棧橋,並選擇荷花、茭白、菖蒲、茅草等野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溼生—中生植物羣落帶,進而可以讓多種野生動物和昆蟲得以棲居、繁衍。
如今人們或許難以想像,「將野草引進城市公園」,在世紀之交的中國是一個多麼具有顛覆性、且史無前例的觀念。
俞孔堅曾坦言:「我很清楚,我的想法,在當時肯定不能被接受,專家評審那關通不過。」但最終的建成效果,與設計設想一致,還實現了「親水、生態、優美」,並利用造船廠遺址講述城市的發展。
2001年建成之後,岐江公園受到普通市民的歡迎,成爲中山市的地標之一,先後獲得2002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榮譽設計獎、2003年中國建築藝術獎、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金獎、2009年美國城市土地學會全球傑出獎等權威獎項,是中國第一個拿到國際大獎的公園。
「讓市民記住鄉愁」的岐江公園,很好地承載他在設計上的情懷與追求,也在業內推動一場審美觀與價值觀的轉變。多年來,俞孔堅一直以這個作品爲豪,甚至視其爲「最值得稱讚的一次城市建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