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決定錯了,房子賣掉多繳350萬稅金:幸好他最後找了專業補救!

「什麼?光這筆 #房地合一稅 就要350萬?!」

黃先生當場傻眼,手裡還握着筆,久久寫不下去。

這間新北市的公寓,是他父親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

當初他拿到美國工作的機會,父親希望他在臺灣也有資產,於是決定把房子分三年贈與給他,好讓未來若要換屋或投資,都有更好的起點。

當時黃先生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看了不少文章和影片,也聽朋友說:「分年贈與可以省下不少贈與稅。」於是就自己跑國稅局、辦分年贈與,全程都沒找專業協助。

他萬萬沒想到,這個「看似聰明的安排」,竟然埋下了多付百萬稅金的伏筆。

---

🎯【代價是什麼?】

在R姐的會議室,我拿出計算機,陪他一步步釐清:

✔ 爸爸在109年到111年間,分三年把公寓贈與給他

✔ 當時以「公告現值」632萬申報贈與,並用免稅額分年分攤,幾乎沒繳什麼贈與稅

✔ 但因爲贈與日期在105年房地合一稅上路後,未來出售房產,成本就是當年「房+地公告現值」,不是市價

他原本以爲未來賣掉1632萬,只要繳一點資本利得稅,沒想到一算:

🔹房地合一課稅所得 = 1632萬(市價) - 632萬(公告現值)= 1000萬

🔹稅率 = 持有超過2年未滿5年房地合一稅35%

🔹應納稅額 = 1000萬 × 35% = 350萬

即使他把房子再持有5年,稅率20%,房地合一200萬;拉到超過10年,稅率降到15%,還是要繳150萬;一切都是因爲贈與取得成本爲當年「房+地公告現值」

他一臉後悔地說:「如果當初有人提醒我,分年贈與未來房地合一稅成本會用公告現值,我就不會自己辦了。」

「R姐安慰他,至少現在你願意尋求專業,我們還能討論先暫緩出售,等持有超過5年後,稅率就能從35%降爲20%,省下150萬。」

---

🔍【爲什麼這麼多人會誤踩地雷?】

因爲在105年以前,「分年贈與+公告現值申報」確實是節稅的常用方式,很多文章都還在流傳舊的作法。

但現在的規定已經不一樣了:

📌105年後贈與的不動產,未來出售一律適用房地合一稅

📌贈與取得的成本就是公告現值,而不是市價

📌不動產持有超過10年,雖可降低稅率,但無法改變「低成本計算基礎」

只要一步錯,少了專業提醒,就可能多繳百萬稅金。

---

💡【R姐的專業提醒】

「黃先生,這不是你不夠用心,而是資訊太破碎、法規變化太快。你很努力自己研究,但財稅規定真的不是看幾篇文章就能全盤掌握的。」

在臺灣,許多人的資產都集中在不動產,而不動產稅法本來就複雜,再加上這幾年頻繁修法,一個細節,就足以影響未來的稅負。

如果你也正考慮把房產贈與給下一代,或者打算出售持有已久的不動產,別隻依靠網路文章或親友經驗,先釐清你的目標、規劃稅務影響,再行動,才能避免遺憾。

💬別讓努力守成的財富,在未來交易時白白蒸發。

👉如果你想了解「最適合你家的不動產傳承策略」,先把你的問題交給專業,我陪你一起算清楚、想清楚。

不動產 × 保險 × 稅務 × 傳承讓你的愛,不只是口頭承諾,也能成爲最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