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反常識的真相:你對孩子99%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最近,我無意間刷到了一個高中男生髮的視頻,他說:

“大人講的99%的話,孩子都當成了耳旁風,但你好不好奇,那1%到底是怎麼聽進去的?”

隨後,他列舉了三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關於閱讀。

上小學時,他媽媽一直要求他每天讀半小時書,但他卻一直讀不進去。

直到和兩個愛好閱讀同學成爲朋友,朋友安利他《三體》,借《生死疲勞》給他看。

在朋友的影響下,男孩無痛閱讀了很多文學大部頭。

第二件事是關於運動。

男孩一直堅持學游泳,這並不是源自父母的逼迫,而是因爲父親經常帶他去游泳館,看到其他人游泳,他自然而然地對這一運動產生了好奇。

第三件事是關於溝通。

以前和人發生衝突,男孩自然而然地複製父母的行爲——開啓冷戰,拒絕溝通。

後來,哥哥親身向他示範了,主動道歉並不代表輸了,反而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男孩這纔看到積極溝通的價值。

他總結說:孩子很難被教育,但容易被感染。

這句話如當頭棒喝,敲碎了我多年來自以爲是的教育觀。

原來,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場攻城略地的戰役,而是一場春風化雨的浸潤。

看過一則寓言故事。

海邊沙灘上,一隻母蟹指責她的孩子:“你怎麼老是橫着爬,爲什麼不直着走呀?”

小螃蟹則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着您的樣子走的呀。”

故事雖簡單,道理卻引人深思。

看到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沉迷電子產品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指責他們。

卻忘了,孩子身上的缺點,本質上都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就像果實長歪了長殘了,我們應該去看看這棵樹怎麼了、樹下的土壤怎麼了,而不是一味地問果子怎麼了。

南開大學的齊善鴻教授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位家長請教他:“我家孩子爲什麼不願意唸書?”

齊教授反問道:“那你們兩口子喜歡唸書嗎?”

那位家長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我們也不是很喜歡唸書。”

齊教授笑着說:“你們都不喜歡唸書,卻希望孩子好好唸書,這怎麼可能會實現呢?”

在齊教授看來,養孩子就像是“醃鹹菜”。

把蘿蔔放入20年的鹹菜老湯中,蘿蔔無需覺悟,無需努力,便會自動入味。

即便把人蔘放入蘿蔔湯中,數月後,人蔘也會沾染上蘿蔔的味道。

反之,如果把蘿蔔浸入人蔘老湯中3個月,蘿蔔吃起來也會像人蔘。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而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沒有一個孩子能夠輕易跳脫出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因爲孩子本身就是環境的產物。

他們總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周圍人,特別是父母的薰陶,無意識地復刻最親近之人的言行舉止。

所以啊,教育最忌諱的就是自己不努力,只會在孩子身上使勁。

蒙臺梭利博士曾打過一個比方。

兒童就像吸水海綿,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着各種信息,並以此建立自己與外界的聯繫,最終形成自己的個性。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觀察。

他們會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處事方式、生活習慣,然後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行爲。

作家劉繼榮在書中,提到過一段自己和兒子之間的往事。

有陣子,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顧孩子,忙得腳打後腦勺,心裡也頗多怨言。

每天下班一回家,都苦着張臉,洗衣做飯時,也不由自主地唉聲嘆氣。

她還經常給朋友打電話抱怨,哭訴自己作爲員工的艱難和職場媽媽的疲憊。

直到有一天,劉繼榮無意中聽到兒子跟同學的對話。

兒子那哀怨的口吻,竟和她一模一樣:“我沒有幸福感,哪裡能笑得出來,人生太苦了......”

這一刻她才意識到,孩子可能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但是一定會長成你本身的樣子。

想起演員劉暘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裡談到自己當老師時的經歷。

他遇到過一個學生,每次上課的時候都很不認真,總喜歡把頭埋到課桌下面瞎搗鼓。

等到了開家長會的時候,劉暘決定跟這個學生的家長好好談談。

結果家長會那天,劉暘推開門一進教室,一眼就認出了誰是那個學生的家長——

因爲家長低着頭在課桌下玩手機的小動作,和那個學生一模一樣。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

“不要以爲只有在教訓、命令的時候纔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我們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大。

若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行爲,不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再苦口婆心的教導都是無用的。

一個父親平日裡很喜歡喝酒,每天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杯。

有一天下着鵝毛大雪,他照常哼着小曲向酒館走去,走着走着,他忽然感覺後面有人跟着自己。

回頭一看,自己年幼的兒子正順着他的腳印跟了過來,還一臉興奮地喊:“爸爸,你看,這雪多厚呀,我正踩着你的腳印呢!”

兒子的話讓他心頭一震。

他想,如果我去酒館,兒子會順着我的腳印走,也會找到酒館。

想到這裡,父親改變了路線,走向了鎮子盡頭的圖書館。

自那以後,這位父親漸漸改掉了喝酒的習慣,並且再也沒有去過酒館。

孩子聽不進大道理,卻會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

若父母能夠不斷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完善自己的行爲習慣,孩子自然會跟着父母的腳印向善、向上。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直秉承着一個原則:先學爸,後學霸。

他堅持每天4點半起牀寫作,寫夠6000字,36年從未間斷。

女兒問他:“爸爸你怎麼起這麼早?”

他回答說:“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這樣一天就非常輕鬆了,否則什麼也做不踏實。”

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女兒從上小學第一天起,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心無旁騖地寫完家庭作業,之後才做其他事。

鄭淵潔很少對孩子講道理,讓他們要努力,而是常常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也變得勤勉上進,最終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被6所名牌大學錄取。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託舉,其實就是使勁栽培自己。

前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樊登,當初創辦“樊登讀書”時,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但除了出差,其餘時間,他都會盡量選擇在家工作。

每次他在家裡閱讀、寫作,兒子嘟嘟都會在一旁靜靜地看着他工作,聽他講解。

耳濡目染下,嘟嘟也愛上了閱讀。

漸漸地,他不僅涉獵的書種類繁多,碰到不懂的問題還會想辦法自己查找資料。

在學習上,嘟嘟也從來沒讓父母操過心,一直堅持主動去預習功課、完成作業。

讀初二時,就已被保送重點高中了。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鏡像神經元”。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則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自己先變得足夠優秀,孩子才能站在我們的肩膀和格局上,抵達更高的層次。

畢竟,教育不是雕刻,而是讓孩子在鏡像中看見更好的自己。

董宇輝曾在一次直播中提到,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成績非常焦慮。

對此他建議:與其着急和逼迫,倒不如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尊重知識的氛圍。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不要進行娛樂活動。

不要看手機玩遊戲,不要像監工一樣時刻盯着孩子,而是要在同樣的時間裡,做同樣有價值的事情。

喜歡看書,就拿本書看;喜歡健身,就出去做運動。

董宇輝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在他學習時,他的父母從來不會看電視,而是出去幹各種活。

出門前,父母對他說:“你學習,你要成爲優秀的人才;爸媽出去幹活,替家庭分擔,我們都是爲了一個更好的家庭。”

他的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給他學業上的指導,但他們身上那股勤奮、向上的精神,卻一直深深地影響着他。

我們父母與其執着於“教”,不如用心於“育”。

用環境浸潤努力,用行動示範技能,用榜樣映射性格。

只有當我們放下改造孩子的執念,轉而成爲更好的自己時,教育才會發生。

點個贊吧,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