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服務促高質量就業
【專家視點】
就業事關民生福祉、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當前,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面臨一些現實挑戰,包括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崗位供給調整、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性適配不足、青年就業觀念的代際變遷以及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發展對傳統崗位的替代效應等。部分畢業生因以上種種因素導致求職週期延長,甚至出現“緩就業”“慢就業”等現象。
當前,“全程陪跑”“協同共享”“人機共生”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正在逐步上線。高校及社會各方要通力協作,通過打造全程覆蓋、立體聯動的高質量就業工作生態,構建全鏈條銜接、精細化施策、可持續運轉及新技術賦能增效的高質量協同服務體系,力爭將精準服務貫穿於畢業生從求職準備到成功就業的全週期,助力其早就業,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高校要做好畢業生求職的全程支持
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服務中要發揮全程護航作用。高質量就業服務因畢業生就業階段和就業需求差異而不同。在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中,學校要切實引導學生實現精準自我定位,以將個人價值追求融入國家社會需要爲前提,深刻認識時代變革中職業世界的變化和人職匹配的現實需要,全面分析引導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大學生腳踏實地作選擇,並及時、動態調整和適應。求職準備中,高校要依託精準數據支撐,建起“一生一案”的精準服務機制,依據個體就業需求幫助其制定精準的求職方案。
筆者建議,高校可通過“求職訓練營”“技能培訓”“應聘指導”“求職心理輔導”等方式,精準匹配招聘需求,增強畢業生自信心和競爭力;供需匹配環節通過建好校園招聘主陣地,吸引企業入校招聘,強化拓崗力度,爲學生牽線搭橋,拓展實習見習崗位。高校應對內挖掘科研助理、教學助理等過渡性崗位,提供就業緩衝支持;對離校暫未落實畢業去向的畢業生,聚焦離校前關鍵窗口期,全面歸集畢業生離校去向、簡歷優化情況、就業意向等核心信息;同時充分對接校內幫扶聯絡人,爲其搭建校友企業資源共享平臺,精準開展政策宣講與社會幫扶對接,持續性地幫助他們解決職業定位不夠準、就業信心不太足、創新思維和就業能力需加強等突出問題;積極建立離校後動態跟蹤體系,精準掌握其求職進展與實際困難,及時形成有效服務策略,使其切實感受到“離校不離心,服務不斷線”的母校關懷。
社會要織密多方聯動的就業服務網絡
就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性工程,多維交織的就業生態需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聚合發力。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選擇存在的穩定和靈活自由兩極化現象,相關部門在不斷強化崗位拓展、精準指導、高效服務等維度協同施策的基礎上,需對靈活就業保障體系建設、共享用工平臺搭建、項目制工作模式規範等新業態建立有效的服務模式。
筆者認爲,可以進一步在就業登記、社保服務銜接、工作渠道開拓及項目資源對接等多個領域建立服務體系,使畢業生享受到突破傳統物理空間和單一僱主工作模式的配套服務。建議多部門通過未就業畢業生數據動態共享機制,確保政策全覆蓋、服務無死角。同時,強化政策引導與市場調節雙重作用,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用好稅收減免、社保補貼等政策紅利優勢,提升企業招聘積極性。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要在提供技能培訓、職業規劃、心理疏導、崗位拓展等方面建立多樣化服務模式。各地人社部門要強化統籌協調,加強崗位信息歸集發佈,定期舉辦未就業畢業生專場招聘活動,推動人崗精準對接。要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吸納作用,深化基層服務項目實施,降低求職成本與入職門檻,促進畢業生就近就便就業。與此同時,還要強化政策兜底保障,加大困難畢業生專項幫扶力度,確保就業幫扶“一個都不能少”。
以數智技術助力就業服務提質增效
數智技術的廣泛應用,爲就業服務注入新動能,在崗位精準匹配、信息定向推送、技能科學指導等方面實現精準度與覆蓋面雙提升。AI的效率革新將就業服務工作者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個體輔導”“一對一”服務等個性化的就業服務上來,提升畢業生就業獲得感和滿意度。
教育部上線的“離校後就業服務”小程序,可以讓各地各高校運用就業大數據平臺、就業智能體等新技術,通過AI算法優化匹配邏輯,構建精準化、個性化就業信息推薦機制,大幅提升人崗對接效率。順應作爲“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的數字生活方式,高校應全面推廣“互聯網+就業”服務模式,雲端全流程服務畢業生指導、求職和簽約等,形成求職個體與羣體畫像,匹配僱主需求畫像,加強智能化就業服務需求供給,大幅提升服務時效。高校、政府、企業可以依託各級就業服務數字化平臺,開通未就業畢業生專項服務端口,精準鏈接畢業生,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共享,構建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高質量智慧就業服務體系。相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動下,在持續推動高校畢業生數字化就業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努力下,在智慧化升級、多終端服務模式、共享及比對僱主和畢業生數據、就業進展監測及質量評價等方面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人機共生”工作模式將更好地促服務於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