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奉獎個人獎之4/陳明珠來自菲律賓紮根恆春 投身偏鄉洗腎照看診
陳明珠在診間幫病人看診,她是駐守恆春最久的婦產科醫師。記者郭韋綺/攝影
屏東恆春基督教醫院醫師陳明珠,她是菲律賓華僑,是駐守恆春最久的婦產科醫師,在臺灣行醫34年,最艱難的時期,只剩她一人撐起整個恆春的產科急救網,即使現在成爲洗腎病人,依舊往返病榻與診間。
陳明珠的家族在菲律賓經營米糧生意,家境優渥。她自幼體弱多病,常進出醫院,早早體會病痛的無助,祖父一句「長大要幫助沒錢看病的人」,在她心裡埋下助人的種子,走上行醫之路。
她考入當地知名宿霧醫學大學,完成醫學訓練。但因華僑身分,無法在菲律賓執業,最後決定到臺灣。在臺灣她補習苦讀中文,考七次國家考試纔拿到醫師執照。這段艱辛經歷,成了她醫者志業的第一道磨練。
1990年代,她進入臺北耕莘任住院醫師,後在臺東聖母醫院任職。數年後,朋友一句「恆春比臺東更缺醫師」觸動了她。
當時臺灣正值新住民大量移入,不少來自菲律賓,陳明珠有醫療專業又通曉英語與菲律賓語,能夠成爲橋樑,於是毅然前往恆春基督教醫院,一待20多年。
爲急產婦 險錯過母親告別式
恆春地處偏遠,醫療人力吃緊。陳明珠曾每個月接生逾40名新生兒,幾乎整個恆春的新生兒都出自她手。接生、看診,她還和護理師搭着醫療巡迴車走訪部落,深入山區爲婦女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與衛教。剛開始居民心存戒心,她沒有退卻,經多年努力,居民逐漸接受檢查,不少婦女及早發現病變。
9年前,莫蘭蒂颱風前夕,一名原住民產婦急需剖腹。那天陳明珠已訂好機票,要返回菲律賓參加母親的告別式。高雄飛往馬尼拉的班機一天一班,再轉往家鄉的班機也只有一班。若錯過,無法見母親最後一面,她選擇留下,完成手術再趕赴機場。但因班機延誤起飛,讓她及時搭乘,趕上告別式。「當下只能以病人爲重。」這段母親與病人誰更優先的難題,成了她行醫生涯最深最重的掙扎。
陳明珠爲產婦看診相當仔細。圖/恆春基督教醫院提供
俠女性格 替貧婦繳清健保費
陳明珠家境寬裕,讓她有看淡富貴的底氣,也有着俠女性格,長年匿名捐款贊助菲律賓學校獎學金,也曾替恆春貧困產婦繳清積欠的健保費,解除鎖卡,及時手術。代墊的錢後來有沒有還給她,陳明珠不在意:「錢夠用就好。」
早年新住民申請身分需財力證明,長達10年,她默默代墊,一借就是160萬元。有次,一名移工無力購買機票滯留,她毫不猶豫解囊相助。多年後,陳明珠在菲律賓和那位移工意外重逢,移工熱切上前道謝,她卻早忘了這回事。不僅如此,只要得知移工遭僱主剝削,她主動調解,當移工的靠山。
新住民異鄉生存不易,陳明珠從不吝於伸援。尤其新二代學習落後本土孩子,她推動「恆基課輔班」,20多年來,恆春、車城、滿洲、牡丹、枋山五鄉一鎮的弱勢孩子,都從課輔班接受課業協助。她還助養世界展望會貧童,從未間斷。
陳明珠對人的關懷也延伸到流浪貓狗身上。脫下白袍的她化身溫柔愛媽,買罐頭餵食、帶牠們看病、結紮,甚至租下一間平房安置無家可歸的毛小孩,下班後,常牽着狗散步,在小鎮街道留下相伴的身影。
恆春婦產科急救網 一人獨撐
長年超時工作,陳明珠的健康亮起紅燈。5年前,她值班時突發嘔吐、腹瀉,診斷腎功能惡化,須長期洗腎。接着遇上新冠疫情,「全院只剩我一個婦產科醫師」,陳明珠獨力承擔,白天看診、晚上待命,24小時on call,一個月最多隻休一天半,硬撐起恆春半島的婦產科急救網。
疫情那段時間,她沒有真正睡過一個安穩的覺,夜裡只要急診鈴聲響起,她立刻披衣下樓處理。躺在病牀上血液透析4小時,是病人的休息時間,但只要急診鈴響,陳明珠立刻拔掉針頭衝進急診室,處理好病人再回透析室。因爲過度勞累,她在診間看診時多次昏倒,甚至數度發病危通知。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她仍堅持回到診間。
近年恆春基督教醫院獲得衛福部「醫學中心支援計劃」,讓義大、彰基、嘉基等醫院派醫師支援,彌補偏鄉醫療人力,總算讓她喘息。但陳明珠直言,偏鄉醫療缺口仍在。
65歲的陳明珠終身未婚,問及退休,她只淡淡一句「能做就做,做到不能做」。如今每週一、三、五洗腎,其餘時間看診。「若不在診間,就在往診間的路上」是陳明珠一生註解,也是恆春人無可取代的安心。這恆久的堅持,是她與這塊土地之間,最情深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