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想會起火... 專家談電動公車 3階段要設想
電動公車內裝。記者邱書昱/攝影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出席活動,喊出北市年底要破一千輛電動公車,不過日前北市電動公車起火案,在拚綠運輸同時安全如何兼顧?專家學者認爲,事前就要預想一定會起火,才能從設計、停放及行駛中模擬各種可能。
中臺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副教授徐一量表示,「要以一定會起火的方式去思考。」就像當初大衆不覺得行動電源會起火,時至今日紛紛被禁止攜帶上飛機。而電動公車使用鋰電池,起火速度很快,因此要從一定會起火去思考如何應變和預防。
他說,所以電動公車停放空間就不能在地下室或救災不方便等地方,而且車輛之間的間距要足夠。再者,就是使用過程中,駕駛員的監控、逃生設計就顯得更重要,日前北市電動公車起火,多虧駕駛長機警且安排乘客即時下車。
另外,徐一量也說,因爲鋰電池特性,燃燒後使用滅火器滅火的效果不大,如何逃生反而成爲關鍵,尤其鋰電池的火災,火勢迅速,逃生門的開啓、位置,是否和一般油車相同,車廠就該從設計時思考。
消基會交通委委員召集人李克聰表示,臺灣環境高溫,鋰電池容易過熱情形,因此在電池的技術上就要做到更高的風險管理,同時,電動公車的電池包體積大,若發生車禍撞擊,更容易有起火可能,所以公車業者也要關注司機員的身心狀況。
李克聰說,尤其司機員可能會有疲勞、恍神等造成自撞或擦撞等情事,即便是小的撞擊也可能會傷到電池的機會,需要維修檢查。他也說,目前公車業者難以有專業能力去檢修保養電池,因此建議車廠要定期支援人力來維修保養電池。
至於政府與公車業者的監管部分,李克聰說,現在已有電池的BMS智慧監管系統,公車業者要普及落實監控;政府單位則需要督導方式,查看業者是否有落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