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鼎10年前發展AI起點是「這場對話」…董座親解如何變身輝達隊友?
攝影/吳東嶽
【撰文‧王子承】
雖然身爲全球最大工業級固態硬碟品牌,其實,宜鼎早在10年前就佈局AI,如今靠着邊緣AI完整產品線,成功轉型爲系統服務商。
提到邊緣AI,你可能自然而然會想到研華、樺漢等臺灣工業電腦廠,但全球最大工業級固態硬碟品牌宜鼎國際,看似與AI、電腦系統都搭不上邊,目前AI相關營收佔比卻已超過23%。接受本刊專訪時,宜鼎董事長簡川勝聳聳肩說,「我根本不認爲我們是記憶體模組廠,」他更樂觀預期,「這個(AI營收)比例還在增加,很快會超過3成。」
事實上,早在10年前,宜鼎就默默投注資源發展AI,起點,在於一場對話。
宜鼎2013年就投資邊緣AI業者安提,因此跨入工業電腦板卡市場;也因爲安提與輝達的長期合作,很早就關注到AI浪潮。
簡川勝回憶,「Joe(安提總經理羅智榮)2015年有一次跟我說, AI一定是未來趨勢。」不只安提將全力轉入AI,在那次對話中,羅智榮更向他建言,「宜鼎整個集團都應該跨入AI。」
當時,簡川勝也正好在思考工業電腦市場還有哪些成長機會,羅智榮的建議讓他頗受啓發,他認爲宜鼎所在的工業電腦市場,遲早有一天也會大量被AI驅動,因此立刻召開會議、訂出計劃,「我們就是在白板上,把我們看到的未來畫出來。」
當時的工業電腦廠都在談智能化應用,簡川勝認爲,AI服務需要大量數據作爲基礎,宜鼎的第一步,就是從能夠產生數據、提供AI決策的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作爲切入點,因此投資感測器、鏡頭模組、GPS技術,補足硬體缺口,並同步加強軟體開發能力,來蒐集足夠多的數據,並加以處理、分析。
從研發到後勤都要衝AI
不過,這場轉型並非易事,宜鼎以往所有的部門、產品線,都不曾與AI有過關聯,爲了讓員工對AI有感,簡川勝在內部舉辦AIoT說故事大賽、AI Training(訓練)比賽,前者是讓業務熟悉新產品可應用在哪些場域、客戶在哪裡,後者則是員工組隊,透過現成的軟體工具、不需要寫程式,來發展AI應用。
除了生產線利用AI提升效率,就連財務、法務、總務等後勤部門也參與開發AI工具,應用在各自的領域,讓AI不再只是研發部門的事,可說是全公司總動員衝新事業。
至於第二步,就是透過投資不同技術及服務的方式,進一步掌握系統開發能力,「市場上很少有一家廠商,可以把模組、韌體、軟硬體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簡川勝驕傲地說。
這兩步做到位後,宜鼎不是單純賣記憶體模組,而是逐步轉型成系統服務供應商,鎖定工業電腦客戶、演算法業者,優先推廣機器人、智慧城市、智慧製造等應用場域。
掌握4千家客戶潛在需求
在轉型過程中,宜鼎不是沒有聽到反對的聲音,簡川勝坦言,許多人質疑,記憶體模組廠要怎麼在短時間內,成爲解決方案提供者。此外,宜鼎投入得很早,市場接受度也成爲一大挑戰。
一名工業電腦業者表示,宜鼎就是「太早做了」,當時AI還沒成主流,市場需求也相對不明確。簡川勝卻沒有被動搖,他倚仗的關鍵,在於宜鼎累積了超過四千家客戶,只要市場對AI的需求出現,就能夠迅速將AI服務推向市場。
如今,AI模型ChatGPT及DeepSeek發展快速,讓AI運算不只在雲端發生,也能夠在邊緣端處理,宜鼎投入邊緣AI,終於從乏人問津一躍成爲市場領跑者。
簡川勝直言,10年累積的經驗非常珍貴,比如集團長期與輝達合作,在邊緣AI技術早已建立名聲,很多客戶都是簡單透過Google搜尋就找到宜鼎、安提,「我們從大家口中的做太早,瞬間變成市場主流。現在我們的AI業務,正在加速規模化當中。」
一名宜鼎內部研發主管指出,中小型工業電腦廠沒辦法投入那麼多研發人力,來應付諸多領域的客戶,也不一定有資源能與每個主要的晶片業者合作,所以會在韌體、軟體領域找外包廠商,這是宜鼎可以切入的機會。不過,一名工業電腦業者表示,宜鼎確實走得早,但其他同業也能做相關產品,終究還是要看公司是否爭取得到能放量的案子。
而宜鼎不只發展新業務,也在此時反過來強化本業。因爲集團擁有開發邊緣伺服器系統的能力,帶動宜鼎的記憶體模組,跟着集團開發的機櫃跨入企業用伺服器市場。在過去,這是宜鼎吃不到、專屬於記憶體原廠的生意。
簡川勝下了10年苦功,換來完整的邊緣AI產品線,他透露,日前啓用的宜蘭二廠,甚至還在規畫的三廠,就是爲了因應未來的AI需求,「我們早就投入了,如今在市場才能夠站得穩。」從工控記憶體模組起家,到打造邊緣AI生態系,宜鼎正準備迎接下一波更大的浪潮。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480期)
延伸閱讀》
51勞動節今年「沒有」全國放假!軍公教、7大行業得上班…算國定假日?出勤薪水怎麼算一次看
00878成降息指標?高息ETF還能買誰?0056、00919、00713...想要月領1萬元,這檔成本能少花40萬
美國ESG基金撤資潮!川普「反永續」風暴,ESG還有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