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影級製作,真實還原抗戰艱辛
大衆日報記者 宮小昀
8月16日,全民抗戰史詩劇《我們的河山》全網開播,目前收視率位列全國第二,僅次於《生萬物》。《我們的河山》以1937年山東淪陷爲歷史背景,講述了莊埼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沂蒙山區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闢、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
技術更新賦能影像表達
《我們的河山》前兩集跌宕起伏,節奏緊湊,第一集開篇將近5分鐘的無配樂長鏡頭一鏡到底,以高難度的技術呈現,流暢精準地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去年日軍強佔豐臺後,中國軍隊撤走,盧溝橋成爲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隨着電臺播報的逐漸隱去,鏡頭緩緩從警察辦公室拉出,穿過窗戶絲滑下搖至正吆喝賣報的報童,緊隨着一輛行駛的人力車,崮城保安團迎面而來、行色匆匆,鏡頭轉向坐在人力車裡的莊埼風,這是男主的第一次亮相。
之後鏡頭快速抽拉出來,緊跟着人力車,以俯視的視角並行移動,隨着莊埼風進入學校,轉移到幾名正在傳遞情報的特務身上,最終定格在莊埼風關門的一幕。
這段穿梭於崮城街巷的長鏡頭,彷彿緩緩展開的歷史畫卷,此時山雨欲來風滿樓,“和平”與“戰爭”的現實隱喻,經由崮城縣的這個小切口,由小及大,折射出當時整個民族面臨的危機。另外,灰濛濛的色調、嘈雜熱鬧的市井生活、極具年代感的氛圍營造,兼顧歷史厚度與美學品格,體現出該劇嚴謹寫實的創作態度。
沉浸式再現抗戰艱辛
導演毛衛寧曾表示,創作團隊在《我們的河山》中秉承“三個真實”——歷史真實、戰爭真實、生活真實,深耕時代肌理,完整再現抗戰的曲折歷程和真情實感的軍民魚水情。從剛剛播出的前兩集來看,戰爭場面還原也是可圈可點。
以娛樂化的方式消解抗戰之殘酷,故意強化戲劇衝突,甚至用誇張不實的手法“神化”我方戰士,都是不尊重抗戰歷史的體現。《我們的河山》摒棄懸浮,以莊重、悲憫的情懷,展現出真實的抗戰細節。第一集便有中共崮城縣委書記周密和崮城游擊隊隊長彭勇組織的第一次對日軍收容隊的伏擊戰,這段激烈的戰爭戲將劇情推向一個小高潮。
敵在明我在暗,但我方槍支彈藥緊缺,基本都是土槍土炮。游擊隊大多由村民組成,缺乏實戰經驗,與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的敵人差距懸殊。由於隊員緊張擦槍走火暴露我方埋伏,游擊隊不得不與敵人正面硬剛。一邊是敵人密集的火力攻擊和持續逼近,一邊是我方戰士手忙腳亂無法熟練裝填子彈,還有的戰士因不會用手雷被敵人反殺。在槍林彈雨中,不少戰士犧牲負傷,彈藥用完了,游擊隊員拿着大刀、紅纓槍與敵人肉搏,最終憑着頑強的意志力全殲日寇,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場戰鬥逼真、激烈,令人熱血沸騰。炮火的硝煙未散,石子、黃土、血肉在眼前迸濺,近身廝殺的部分,三個甚至更多人對戰一個日寇纔有勝算,讓人淚目。祖國的河山都是由先輩一刀一槍,用流血和犧牲守護的,我們在感嘆抗戰如此艱辛不易時,也更體會到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者的頑強與血性。《我們的河山》尊重歷史,沒有刻意拔高,客觀展現了敵我戰力的懸殊和戰爭的殘酷。同時,周密和彭勇在戰鬥中臨危不亂,有着明確的作戰部署和戰術技巧,游擊隊員衝鋒陷陣,保持着高昂的作戰精神,也從側面展現出我軍終將戰勝日寇的合理和必然,這是抗戰初期的真實寫照。
人物刻畫鮮明有層次
從已經播出的前幾集看,敘事線還未完全展開,但是人物塑造棱角鮮明、富有層次。呂英有着巾幗不讓鬚眉的颯爽英姿,像果敢機智的俠女。“你們要把子彈留下來,去打鬼子,你們把我埋了吧!”莊埼風還是一個文弱書生,不會騎馬不懂作戰,但抗日的火種已經在他心中種下。爲鄉親們扔土炮彈抗擊土匪、說服村裡地主大戶出錢找援兵的橋段,詮釋了熱血男兒的責任擔當,也爲日後他在周密帶領下開展減租減息,組織農救會,團結力量一致抗日埋下伏筆。而崮城保安團團長張治平“硬漢柔情”,不願做漢奸卻不得不投敵潛伏,這注定是一項充滿矛盾與危險的任務,其命運又將如何?
《我們的河山》精彩繼續,更多人物即將解鎖,且看平凡百姓如何在戰火淬鍊中成爲抗日先鋒,中華兒女如何勠力同心保家衛國。
來源:大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