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刷臉決不可取

原標題:“一刀切”刷臉決不可取

據媒體報道,近日,江蘇揚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運營商營業廳辦理手機卡時,遭遇了一件尷尬事。原來,他的眼部存在肉眼可辨的殘疾,無法做到睜眼刷臉。然而,營業廳卻以“相關規定”爲由,要求其刷臉驗證身份。無奈之下,管先生只能以親屬的名義開通手機卡。

人臉識別,最後要落到“識別”二字。其目的在於高效、準確的進行身份驗證與授權,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時優化用戶體驗。新聞中的人臉識別是否能達到這樣的目標?顯然不能。甚至因爲將這種技術作爲唯一的、不可變通的驗證方式,讓荒謬的一幕發生。管先生自幼眼部殘疾,眼球缺失,雙眼無法睜開,身份證照片與現場狀態都清楚表明他無法完成眨眼動作,可營業廳仍機械執行規定,完全不考慮特殊情況,實在匪夷所思。

報道稱,有工作人員解釋人臉識別是必要程序,旨在防止新開手機卡被他人盜用。這個理由,恐怕難以服衆。難道除了刷臉,就沒有其他方式能確保實名制嗎?指紋認證、聲紋認證,還有現場人工審覈等,都能實現有效的身份驗證。況且,當地同品牌的其他營業廳就有更靈活的處理方式——殘疾人持本人殘疾證,拍照片留檔即可辦理。

從法律層面看,如此做法也未必合規。我國法律規定,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是“非必要不刷臉”。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也明確規定“非必要不得將‘刷臉’作爲唯一驗證方式”,處理殘疾人、老年人人臉信息的,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規定。可見,該運營商營業廳的做法,暴露出企業缺乏對特殊羣體需求的人性化考量,折射出其在執行層面的僵化思維。

中國殘聯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殘障人士總數已達8500萬。無論是盲人,還是其他刷臉困難的羣體,都不應當被排除在技術之外。科技進步應讓生活更便捷,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從技術角度出發,在改善服務方面,人工智能大有可爲。想不同羣體之所想,急不同羣體之所急,想方設法爲羣衆解決實際困難,還需要社會共同努力。(皇甫思逸)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