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套牢就離不開,只好癡等解套!K線達人從高股息ETF看「股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羣」
圖/pixabay
作者:林家洋
股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羣
年輕時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沒有工作收入,但生活不疾不徐、不急着改變,因爲有個男人每月給她3 萬元的生活費。她沒什麼工作能力,也自覺離不開對方,所以每個月都需要這3 萬元。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三年多前她借給對方500 萬元週轉,一直未還清,就以每個月3 萬元來償還。要還清500 萬元,這段關係至少要持續12 年以上,等於是男人用她的錢來養她。這500 萬元最後能還完嗎?沒有人知道答案。
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羣(Stockholm syndrome,按: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對方),明明被長期不合理對待,最後卻離不開對方。這也像是股票族的處境,一旦被深深套牢了就離不開,只好癡癡等待解套。
但是,只有在獲利狀態下才算是真正的投資,如果非要等到解套才願意退場,就像那位女性朋友,想等到拿回500 萬元後再爲自己的未來做打算,現在只能等對方慢慢還錢,沒有思考過12年後的事情,青春就這樣虛度。
股市熱絡時,人們想的並不是儘快提升K 線的判斷能力,加入戰場,反而到處找尋自我安慰的方法,例如:不管配發的現金股利是價差、本金或成分股的配息,就貿然投入高股息型ETF,有錢進帳就當作被動收益。人們的觀念真的如此糟糕嗎?當然不是,而是不想承認這只是假象。因爲假如承認了,就要重新想辦法努力,面對自己錯過的機會。與其認錯,不如找個替代品,假裝有被動收益。
「舒適」的投資判斷多是盲點及誤解
投資的真相是「本多終勝」,富人一年的被動收益就算只有3%,可能也是一般人主動收入的10 倍以上。然而,一般人卻把微薄的勞務所得,換取虛假的5%報酬,即便得到了100 萬元的5%,也只相當於一天136 元,還不如省下一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
但是,人們會安慰自己,有投資、有收益就行,錢哪裡來的並不重要,凡事都是無可厚非。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在一次利空事件中,折損了3 年的存股收益。這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時,金融股存股族把股票砍到最低點的原因。
只是找個東西買,解決不了投資問題,重點還是認知和觀念,以及學習判斷技巧,必須放棄會讓自己覺得舒適的技術分析,然後脫離自己的立場,客觀判斷K 線的力量。
這是我的第二本書,內容比第一本更加詳盡完整,期望可以全面改變投資人的盲點,和對K 線判斷的誤解。其實,交易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然後依目的建立交易準則,剩下的就是確實執行,這一點難度其實最高。
每個人都有等待解套的經驗,股價下跌時,攤平成本沒有難度,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然而即便意識到問題存在,多數人也往往只是擺着,心想以後再說。這麼做不僅無法止住這次的虧損,也會錯過下一次的多頭市場。依樣畫葫蘆的運用技術分析,很難進步。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的《攀高、續抱、快逃——K線之道:股票要漲,不能純靠題材,更需要資金拉擡。K線比財報早知道,賺到70%漲幅。》
作者:林家洋
CSIA證券分析師,非凡新聞臺、三立財經檯盤中解盤分析師。曾任精誠資訊、聚財網、嗨投資、寰宇財經網技術分析講師。
臺灣大學、師範大學、臺北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臺北商業大學等學校證研社社課講師;華南永昌證券、第一金控、統一企業、中興電企業、臺企銀內訓講師。
扶輪社例會財經議題來賓;高雄市財務金融協會例會專題講師。
臺灣大學、師範大學、臺北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臺北商業大學等學校證研社社課講師;華南永昌證券、第一金控、統一企業、中興電企業、臺企銀內訓講師。
扶輪社例會財經議題來賓;高雄市財務金融協會例會專題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