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良土壤”的智慧之旅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已成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也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創新師生互動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四年級“蔬菜種植”勞動教育項目式學習中,筆者利用平臺的“羣共享”發佈種植問題,如菜地陽光不足怎麼辦、土壤肥力不夠怎麼給蔬菜增加營養等問題,讓學生在平臺上展開討論,並通過投票決定聚焦“改良土壤”內容開展深入學習。

隨後,筆者在平臺發佈了“就有效改良土壤營養,你是如何學習”的學習任務單,包括“我學習平臺的課,知道可以施肥給植物補充養分”“我上網查找資料,知道可以加入營養土”“有機肥是一種環保健康的肥料,可以給植物提供比較全面的營養”等。通過平臺收集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筆者發現學生髮現問題後,會通過查閱資料解決問題,這既是個性化的主動學習,也是深度學習的過程。

根據平臺問卷調查統計,筆者確定上課圍繞學生最爲關注的“通過施肥給土壤增加肥力,爲植物提供養分”的內容進行操作實踐。“老師帶來的3種肥料的實踐要點和注意事項是什麼?大家可以重複觀看,做好學習筆記!”學生點開羣共享資源,線上自主學習施肥操作視頻,線下個性化選擇一種肥料進行施肥勞動實踐。

筆者用手機將操作過程投屏在教室大屏上,同時追問學生:“你們小組選擇什麼肥料?爲什麼?”“我們選的是有機肥,因爲有機肥環保、健康,在家也能做。”“我們用緩釋肥,因爲緩釋肥可以減少施肥的次數。”……“肥是不是施得越多越好?”筆者繼續提出問題,並展示施加了2種肥料的小組操作照片,提醒學生在勞動中要注意科學規範。

經過學習後,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是否滿意?平臺的智慧統計,此時發揮大作用。筆者提問:“你們在操作活動中有哪些好的經驗分享或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提出來共同解決的?”有學生對照線上評價指標坦言:“我們分工不夠明確,所以速度慢了。”然而,讓筆者更加驚喜的是,經過課堂學習、課後討論,有學生提到要合作解決勞動過程中的問題,還有學生提到小小的土壤有大大的學問,勞動不易。

本次項目式學習,圍繞“土壤改良”開展了深入探討,在整個種植過程中,學生借用數字化技術解決問題,還引發了對“蔬菜種植”勞動的思考,這樣的教學促進了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方法的融合,在培養學生用好技術和工具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6日 第04版

作者:林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