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綠韻織錦繡——看二〇二五年太原如何內外兼修扮靚顏值(四)

千疇綠景萬軸畫,滿城蒼翠碧無塵。

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態答卷,鋪展在幷州大地上。

打好“三大保衛戰”

太原所處汾河谷地,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爲打好“藍天保衛戰”,太原圍繞治污、控煤、管車、降塵,一微克一微克摳,一小時一小時爭,全方位、全鏈條、全天候加強大氣環境治理。在綜合污染指數實現“五連降”的基礎上,我市今年將堅決遏制源頭增量、減少問題存量、管控風險變量,扭轉空氣質量排名靠後被動局面,爭取實現“退後十”目標。

汾河,是山西母親河,滋養着兩岸的兒女,也塑造着太原這座城的形與魂。爲打贏“碧水保衛戰”,龍城污水處理廠項目春節期間不停工,汾東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晉陽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再生水回供南沙河項目、晉陽街泵站擴容改造工程以及循環經濟環衛產業示範基地污水處理項目快馬加鞭推進,助力“一泓清水入黃河”,確保今年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水體。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要成爲常態,還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當前,太原一條條小街巷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大力推進,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外科醫生,正在爲這座城市進行一場深度“手術”,不但徹底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城市發展的雨污混流問題,也讓一些道路的排水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爲家園更美,太原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奮力打好“淨土保衛戰”。

催生生態“蝶變力”

守護綠水青山,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太原持續抓好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用途管制和許可管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水聲、蛙聲、人聲、鳥聲、風聲……在晉祠水汽氤氳的田園裡,噴薄而出的晶瑩泉水,再現“晉祠流水如碧玉”千年詩句景象。今年,我市將持續推進地下水關井壓採、煤礦限採、生態補水,推動蘭村泉水位持續回升、晉祠泉穩定複流。一系列統籌謀劃生態保護修復的改革舉措,正在重塑人與自然的邊界。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如今,太原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正在加快構建西北部遠郊百萬畝生態屏障,大力發展旅遊業和低空經濟等全新業態,探索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治山”帶來的不僅是綠意,還有居民的幸福生活。曾經是採煤的沉陷區,而今綠意盎然,農家莊園、旅遊客棧等綠色經濟業態不斷涌現,實現了生態修復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雙贏,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好生態、好山水成爲“有價之寶”,讓人們在滿滿的綠意中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塑造轉型新動能

市委、市政府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推動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爲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去年,我市納入全國碳市場第三個履約週期的8家發電企業,全部完成配額清繳,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正在形成。今年,我市將嚴控“兩高一低”項目,提速優化產業、交通、能源等結構,加大清潔能源供給,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

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軌道交通進入“換乘時代”;西北二環主線通車,城市路網跨入“三環時代”……今年,立足城市發展從“快速擴張”轉向“有機更新”階段進程,我市將抓牢讓人民安居樂業這個基點,堅持“體檢、更新”一體化推進,聘請中規院等一流專業團隊,做好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太原行動方案,開展重點片區改造戰略研究。堅持“留、改、拆、建、控”並舉,聚焦羣衆嚮往的“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實施以城市片區爲單元的系統化更新,既體現出現有的獨特山水風光,又延續好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彰顯出凝固在建築、街道、綠地等公共空間上的城市個性、城市氣質、城市精神。

今年,我市還將實施迎澤西大街、新建路等維修改造工程,啓動太原火車站東站房建設,推進幸福橋、大運路打通等工程,加快燃氣、供熱、排水等地下老舊管線改造。推進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3號線一期前期工作。持續實施673個續建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18個老舊小區改造。加快老龍頭區域生態治理,深入推進“百園興綠”,打造一批口袋遊園、街頭綠地、美麗街巷,讓“越來越美的外在形象”與“越來越好的內在氣質”相得益彰。

如今,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市民可以通過“龍城碳惠”小程序,在線解鎖多種綠色低碳任務,獲得“碳積分”,從而兌換各種生活小禮品,引導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不到2年時間,累計減排人數超過136萬人次,累計碳減排量超過1萬噸。

“三山環抱、一水中分,九河環繞、一湖點睛”的天然山水格局,就是老天饋贈的金山銀山。秉持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太原正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太原篇章。記者 任曉明

來源: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