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加快消費驅動型增長轉型,將外部衝擊轉變爲發展動力

把外部衝擊轉變爲發展動力,中國正面臨着一個關鍵的歷史窗口期。

2025年以來,美國不斷揮舞關稅大棒,挑起貿易爭端。自美東時間4月2日宣佈對美國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歐盟、中國、日本等貿易伙伴徵收對等關稅後,美東時間4月9日,美國將對中國關稅進一步提高至125%。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貿易霸凌,中國及時反制,以維護國際經貿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

美國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全球發動關稅戰,緣於其國內不可持續的過度消費和日益顯現的赤字財政危機,及買方市場下逆差國主導國際經貿資源配置的佔優權力等。

顯然,其發動關稅戰的訴求大致爲:一是通過關稅籌資緩解赤字財政壓力,爲其接下來對企業和個人的減稅提供空間。二是基於所謂“安全”訴求,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推動部分產業鏈迴歸美國本土。

爲此,中國反制的立足點,是在關稅戰中保護好自身合法權益,並在日益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中改善自身貿易條件,從而通過積極反制,將貿易衝突拉回到合作博弈和非零和博弈軌道上。

釐定了反制的立場和原則後,就要提高反制的可信和可行威懾,向美方清晰表達中國已經做好了應對各種外部不確定因素的準備。

首先,在戰略上,要加快推進伐毛洗髓的國內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真正讓對方看到中國的消費驅動戰略轉型是可信和可行的,14億人大市場的潛力是可釋放的,中國擁有在對美國發起的關稅戰、貿易戰中打持久戰的資本和實力。

結合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我國正在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則是要加快推動這些改革走深走實。比如,一是深化財稅制度改革。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合理降低製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爲企業和個人切實減輕負擔。

二是加速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三是啓動快速通道拓寬市場準入門檻。通過完全市場化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對要素資源實行完全市場定價,提高企業的邊際投資收益率,拓寬企業在市場的自由發展空間。

四是開放政府採購市場。透明化政府採購流程,基於負面清單管理原則,讓所有企業都能方便自由地進入政府採購市場,同時引入集體訴訟、辯方舉證制度等申訴渠道,讓政府採購市場的開放擁有可驗證的信任。

五是做實社會政策的託底效用。加快央國企市場化改革與社會制度改革的聯動性,讓央國企的國有資產由生產型支持轉爲消費型支持資源,持續提高全社會的安全保障係數。

唯有把擴大內需作爲長期戰略,14億人口的消費才能支撐起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供給能力,國內大循環才能做大做強。

其次,反制組合拳要遵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原則。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爲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服務。

目前企業面臨庫存壓力、訂單壓力、債務壓力等,這些可通過提升臨時財政赤字率來安排資金,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這樣的策略安排傳達出的信號博弈,足以使中國的反制威懾更加可信,讓對手方能感知到只有合作方能得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於美國的關稅霸凌,中國堅決反制,同時做好自己的事情,讓國民有能力和購買力追求美好生活,爲國民提供觸手可及的滿滿安全感,化危爲機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這是最好的反制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