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之間/年過50定期檢測 防攝護腺癌
醫師柳瑞明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尤其65至75歲是高風險期。圖/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臺灣人口逐漸邁入高齡化,飲食西化加上生活型態改變,攝護腺相關疾病不再是少數男性纔會面對的健康課題,攝護腺癌更高居男性癌症前3名,醫生呼籲定期檢驗篩檢,才能把獲治療黃金時間。
桃園一名71歲老翁近一年常感排尿困難和夜尿頻繁,原本以爲是年紀大、攝護腺肥大導致,未料經過精密檢查,竟是早期攝護腺癌,所幸癌細胞還侷限在攝護腺內,經妥善治療,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衛福部桃園醫院泌尿科醫師柳瑞明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65至75歲更是高風險族羣,由於早期病症多爲排尿遲緩、頻尿、夜尿或尿不乾淨,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甚至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導致錯失治療黃金期,想要預防,唯有定期檢查與透過先進儀器診斷才能及早發現與提高治療成功率。
柳瑞明表示,檢查攝護腺癌的方式有很多種,傳統切片檢驗多采直腸超音波導引進行,雖然檢查快速,但超音波對病竈辨識有限,容易誤判漏診。新的MRI融合導引切片檢驗不僅比傳統切片更安全,癌症偵測率也提高約20%,但此項技術目前無健保給付。
部桃表示,攝護腺癌進展相對緩慢,若能及早診斷治療,5年存活率幾乎可達100%,建議年過50歲男性定期檢測,爲自己的健康把關。目前健保有給付PSA抽血、傳統超音波導引切片等檢查,而MRI技術尚屬自費項目,臨牀上,醫師會根據個案風險評估,建議患者適合哪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