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代槍 中美合作所的抗戰敵後宣傳

2025年8月759號《傳記文學》以筆代槍

前言:抗戰後期中美兩國聯合對日作戰,關係空前緊密,除了軍事、外交等方面外,在宣傳上也有合作。中美有較大文化差異,遠隔萬里,戰時交通困難,內地物資缺乏。美方依靠與中方機構和個人的密切協作,在華宣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至今少爲研究者和公衆所知。七七事變後全民無分男女老幼,同仇敵愾,一起抗戰。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也都紛紛以自己的專長代替槍炮,共赴國難。比諸作家等其他知識分子羣體,漫畫家投身抗戰的比例應爲最高。其中很多曾參加美在華合作宣傳工作,共同抗日。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進行的「二戰中美在華合作宣傳」項目,多年來在各地的檔案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並進行了部分口述訪問,系統蒐集和整理了抗戰後期的各種有關宣傳品。這些宣傳品數量衆多,不少爲首次發現,可彌補有關空白。本篇爲該項目的成果之一。

中美合作所是當時成立的中美聯合抗日機構,但大陸對該所曾長期作負面評價。早年臺灣和美國的官方出版物則對該所各方的矛盾和一些問題有所迴避,有關論着多不及該所敵後宣傳的實際活動。過去關於中美合作所的回憶和研究,也多側重梅樂斯和美海軍與軍統的合作,對美戰略情報局在該所的活動少見着墨。本篇敘述該局參與的中美合作所心理戰爭組概況和被禮聘參加該組的著名漫畫家葉淺予、廖冰兄的宣傳工作,並選收了他們的佚作。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軍偷襲珍珠港,同日進攻香港和東南亞(香港時間爲十二月八日),美國對日宣戰,中美正式成爲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盟友。對美國來說,二戰由珍珠港事變開始,時距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希特勒入侵波蘭、歐洲戰事爆發已二年三個月。在亞洲戰場,中國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起計,已孤軍奮戰了四年五個月,付出了重大和慘烈的犧牲。

美國在一戰後在國際事務上長期持孤立主義立場,沒有官方的宣傳機構。一九三九年歐洲戰事爆發後因國內外宣傳需要,羅斯福總統陸續成立了若干國內宣傳機構,又在一九四一年七月設立了情報協調局(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威廉.J.多諾萬(William J. Donovan,又譯杜諾萬、鄧諾文、唐諾文等)任局長,專注海外情報和宣傳。多諾萬早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與羅斯福同學,但二人並無深交。畢業後任律師,一戰時曾在歐洲作戰,戰後以上校軍銜退役。多諾萬長期支持共和黨,不滿並公開抨擊民主黨籍總統羅斯福的新政,但在歐戰爆發後反對孤立主義。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三日,羅斯福簽署行政命令,將原情報協調局的若干部門拆改爲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簡稱OSS),改隸屬參謀長聯席會議,職責爲收集和分析海外諜報,進行敵後的心理戰和破襲等非常規作戰,配合美軍正面作戰。多諾萬以上校軍銜重新加入美軍,仍任局長,後升爲准將。二戰勝利後該局解散,所屬研究分析處併入國務院,秘密情報處和反間諜處並改爲中央情報局。

當時美國將宣傳分爲白色、灰色、黑色三類:白色宣傳爲來源可靠的公開資訊,以事實爲依據;灰色來源不明,黑色則不惜一切手段來欺騙和干擾敵人。美國在華的敵後宣傳是以對敵心理戰爲主,其中的白色宣傳由另一機構戰時情報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主管,灰色和黑色部分由中美合作所心理戰爭組等數個戰略情報局在華合作和獨立下轄機構進行。

戰略情報局的下屬美籍工作人員多從美軍各部隊中徵調,少數原爲平民。至一九四五年,全球僱員人數已多逾萬人。那時美國國務院、聯邦調查局、陸軍、海軍等多個部門均自設有情報部門,與戰略情報局的工作互有重疊,屢生衝突。戰略情報局在歐洲戰場的行動較爲成功,在亞洲則因該局企圖獨斷行事,處處碰壁。西南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任該戰區司令)、中太平洋戰區(尼米茲任司令)均不允該局在其戰區內進行活動,在中國戰區也曾遭遇種種困難。(三之一;全文請見《傳記文學》第759號)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