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爲治療結果付費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時本

“目前,支付方式改革已取得積極成效,醫、保、患三方初步共贏。”在近日召開的2025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藍皮書發佈會暨趨勢交流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副司長徐娜介紹。近年來,國家醫保局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過去“按項目付費”爲主改革爲按病組(DRG)和病種分值(DIP)付費爲主,也就是將“爲治療過程”付費,改革爲“爲治療結果”付費。當前,按病種付費基本實現全覆蓋。

推進這項改革,患者的配合至關重要。過去按項目付費,患者監督的重點在防止過度診療上,比如當醫生開出檢查單、用藥清單時,一些患者會思考醫生安排的治療項目是否必要。在按病種付費模式下,醫療機構的收益與治療成本掛鉤,可能出現新的博弈,比如醫院爲了控制成本,可能出現簡化必要檢查、減少用藥等情況,患者的監督重點也可能出現轉向,從防範過度醫療轉到警惕醫療不足。

患者有效參與監督,首先就得充分了解這項改革。按病種付費將疾病治療打包定價,看似簡單的“一口價”背後,包含着複雜的臨牀路徑設計和成本覈算。普通患者難以理解DRG、DIP等專業術語,但至少明白,醫療質量不會因支付方式改變而打折,醫生仍需按照規範完成必要診療。假如患者仍然固守舊的監督觀念,可能會誤解醫療機構的合理控費行爲,也可能放鬆對診療質量的必要監督。

面對專業性強、技術複雜的付費制度改革,強化科普宣傳尤爲重要。醫保部門需要將相對晦澀的專業術語轉化爲老百姓聽得懂的“白話”,把“疾病分組”“權重係數”等專業概念,翻譯成“同病同治”“質效掛鉤”等生活化語言。醫療機構不妨在候診區設置展板,對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進行通俗化解釋。只有當患者能看懂新的付費方式的原理和價格構成,理解費用封頂不等於服務縮水,“爲治療結果”付費的醫保改革才能真正贏得民衆的廣泛理解與配合。

確保這種付費制度公平合理,建立並完善科學的分組體系和結果評定機制是關鍵。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併發症情況都需要在分組時充分考慮,既要防止醫療機構“挑肥揀瘦”拒收重症患者,也要避免“一刀切”影響醫療質量。患者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處於被動,而是可以通過詳細告知病史、積極配合治療等,幫助醫療機構準確歸類病例,共同維護分組的科學性。

“爲治療結果”付費將醫患雙方的利益訴求統一到療效這個目標上,過度醫療等頑疾有望得到根治,併產生“花更少的錢、獲得最佳診療”等效果。順利實現改革目標,既需要醫療機構積極推進改革和主動優化服務,也離不開患者的理性思考與密切配合。只有當患者普遍成爲懂政策、會監督的明白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才能真正釋放出提升醫療質量、節省醫療費用、保障患者權益等多重效應。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