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護」之名,用網路操控孩子?從紀錄片《陌生號碼》揭開「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羣」的母愛迷霧

所謂「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羣」,又稱「他爲的人爲障礙症」,是指照顧者僞造被照顧者有身體或心理疾病,或是誘導被照顧者形成受傷、疾病或陷入被害情境,目的是爲了博取關注、同情與獲得掌控權。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Inka蔡淑華(諮商心理師)

紀錄片《陌生號碼:高校簡訊詐騙疑雲》(Unknown Number: The High School Catfish)揭露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案件:一名女學生與男友長期遭受網路匿名帳號的騷擾、威脅與羞辱,而最後查出的「加害者」,竟然是這位女學生的母親!這起案件不僅是網路科技犯罪,更造成家庭矛盾與相關當事人的心理創傷。讓人不禁思考:當「母愛」(或者「父愛」)成了控制與傷害,這背後究竟潛藏者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母親的操控與虛構:網路世界的「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羣」

所謂「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羣」,又稱「他爲的人爲障礙症」(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 FDIA),是指照顧者僞造被照顧者有身體或心理疾病,或是誘導被照顧者形成受傷、疾病或陷入被害情境,目的是爲了博取關注、同情與獲得掌控權。這種病態常見於親子關係中,例如父母透過讓孩子「生病」或「受害」,來獲得社會的同情、醫療人員的特別關注、甚至藉此強化自己是「偉大的父/母親」的角色認同。

在這部紀錄片中,母親透過假帳號編造謊言、散播謠言、操縱資訊、影響辦案方向,讓女兒與男友陷入恐懼與孤立,進而破壞他們兩人的感情以及身邊的人際關係。雖然母親犯行被揭發後說自己是「出於保護女兒」才這麼做,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對女兒的精神虐待--藉由讓孩子陷入困境,在孩子最脆弱無助時,母親獲得了對孩子的掌控與被需要的快感。

爲什麼有些父母會這樣?

這些父母大部分不是天生的壞人,很可能是因爲內心曾受過傷,他們或許在小時候經歷過被忽略、遺棄,也可能在婚姻中感到孤單、無力,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遭逢挫折、感到空虛,於是當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有自己的獨立生活時,這些父母內心的焦慮就被觸發了。他們害怕被遺棄,不知道如何好好面對孩子正常成長的獨立與分離,於是使用不健康的極端方式來留住孩子以逃避自身的焦慮。

常見的幾種心理狀況:

⠂害怕被拋棄的依附焦慮與失落感

早年經歷的依附創傷,會使得這些父母特別缺乏安全感、很害怕失去關係。當孩子逐漸成長、追求獨立時,這些父母會有強烈的失落感,進而採取極端的方式重新獲得親子關係的控制權。

⠂情緒起伏大的邊緣型人格特質

情緒強烈、害怕孤單、愛恨交織、不穩定的自我,這些是邊緣型人格特質常見的特質。這樣的父母可能一瞬間表現出過度的溫柔關懷、但很快又突然變得憤怒、懷疑。

⠂需要被看見的自戀補償

有些父母會透過照顧「生病/受苦的孩子」來提升自我的價值,這是他成爲「偉大」的父母的證明。這樣的心理需求會使得他們在無意識中創造出「孩子需要被我拯救」的劇情。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裡,會有什麼影響?

很多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裡會出現一種混亂感:「爸/媽到底是愛我?還是在害我?」

這些孩子常有下列的狀況:

⠂懷疑自己:覺得是不是自己太敏感?是不是誤會爸/媽了?

⠂容易內疚:即使被傷得很深,也會覺得爸/媽很辛苦、很可憐,我不應該怪他、甚至離開他。

⠂重複的關係模式:孩子長大後,在人際或親密關係中,容易重演與父/母「被控制、感到痛苦、卻又離不開」的關係模式。

⠂有創傷反應:長期被監控、羞辱、或情緒勒索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失眠、作惡夢、創傷經歷感覺重現、或對他人信任困難等創傷後壓力反應。

換句話說,孩子生活在一個非常矛盾的世界裡:那個最應該保護他的人,卻是讓他受傷最深的人。

如果懷疑父母有類似的狀況,該怎麼辦?

1. 先辨識出關係中有不對勁的狀況

認出這是一種「病態模式」很重要喔!有許多人因爲文化中強調對父母要孝順與感恩,而無法面對父母的黑暗面。先理解父母這樣的行爲並非是「愛的表現」,而是一種心理疾病,纔可能開始面對問題、進而找到自我保護的方法。

2. 學會設下界限

請記得要跟父母設下感情與生活的界限,這並不是對父母的冷漠無情、而是自我照顧。例如:不讓父母介入所有的決定、不迴應父母的情緒勒索、有需要時可以先與父母保持距離,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後,再思考如何應對。

3. 尋求外部支持

信任的朋友、支持團體或心理師,都能幫助你重新釐清現實與自我的狀態,若懷疑對方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羣或其他的心理疾病,應尋求身心科的專業協助及建議。

4. 以同理取代指控,但不放棄維護界限

如果你是孩子,請記得,你可以理解父母的恐懼與創傷,但不代表要讓自己繼續被牽着鼻子走。真正的愛,是讓彼此都有自由呼吸的空間,而不是被操控、牽制。

愛與控制的一線之隔

《陌生號碼》這部紀錄片不只是一起刑事案件,更反映出許多家庭關係的樣態。當父母的焦慮與創傷未被理解與療愈,就可能透過「愛」與「照顧」的名義,造成孩子的傷害。

真正的愛,不是讓對方永遠需要自己,而是讓對方有能力獨立、自由生活、追尋夢想。而我們每個人也都要學會:在愛裡,保護他人之前,也不忘要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