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來,北京人在哪裡滑冰?

若說北京冬季裡最爲應景的戶外運動,滑冰當居其中之一。各式各樣的天然或人工冰場,是人們盡情揮灑笑聲和汗水的絕佳場地。百年來的古都北京冰場,又有着怎樣的景象呢?

什剎海冰場

冰牀遍地跑

什剎海,又被稱爲“外三海”,包括前海、後海、西海,是老北京冬季裡冰上運動、遊戲的最佳去處。每到冬季,喜好冰上運動的大人小孩都不約而同地奔向冰面,或者溜冰、或者踢冰蹴鞠、或者在冰上放風箏。此外,什剎海上冰牀飛馳,更是冬季一景。《都市叢談》雲:“十月冰牀遍九城,遊人曳去一繩輕。風和日暖時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 ‍ ‍

清末,在後海滑“冰牀”的男子,這種冰牀既可載人,也可運貨。

乘坐“冰牀”的北京人。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攝於19世紀70年代

1999年1月,在北京鐘鼓樓什剎海冰場滑冰的人。閻彤TAKEFOTO

百餘年前的冰牀,其形似牀,主體由木頭製成,其高約二尺、長約六尺、寬約四尺,牀面下兩旁是三條立木,立木的盡頭是一條直木,直木上嵌着兩端略翹起的鐵片,其形狀和溜冰鞋的冰刀一般。一個冰牀可同時坐八九人,在冰牀前端兩角繫有一條帶子,拉牀者把帶子斜搭在胸前向前曳行,一陣快跑後,拉牀者亦可跳上冰牀,而冰牀由於慣性還能向 前跑出數十丈遠,冰牀停下後,拉牀者再跳下冰牀拉着跑,如此這般較爲省力。與北京其他地方相比,什剎海及護城河上的冰牀數量最多,這是由於當時的交通條件造成的。從地安橋和什剎海西端或者是銀錠橋到德勝橋的路線均爲東西走向,若行陸路只能繞行南岸或北岸,路程比穿什剎海中而過要長出三倍,如果坐洋車,起碼要20枚銅圓,而坐冰牀則最多隻要6枚,如果是“熟客”或與貧寒小販講講價,4 枚甚至2 枚也可以坐,且時間只需坐洋車的1/5。這對於北京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無疑是冬季代替車馬的最爲便捷和經濟的交通方式和休閒娛樂活動。

什剎海的冰上運動以傳統內容爲主,採用的運動器具也均爲傳統冰鞋、冰蹴鞠等。場地沒有專人管理亦不收費,只對拉行冰牀者徵收一定稅費。

北海公園冰場

化裝溜冰勝地

北海,爲歷代帝王之別苑,盛於明清。民國成立後,幾經波折,北海被改造爲民衆公園並於1925年8月1日開放。爲普及冰上運動,豐富民衆生活,1926 年初,北海公園漪瀾堂冰場,舉辦了首次由國人組織的化裝溜冰會,反響極爲熱烈,此後多年舉辦。

所謂化裝溜冰,指的是一種由穿着各式奇裝異服的溜冰者在冰上滑行,做出各種動作進行展示和表演的活動。參加者不限年齡和職業,只需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即可,有時扮演公主、王子、黑人、騎士,有時化裝成銅火鍋、大白菜、蛤蟆精、小兔、米老鼠等。從當年刊登在《良友》《北京畫報》《圖畫時報》上的照片看,化裝能手的裝扮可謂惟妙惟肖。冰上表演技巧也不乏高手,如曾有一位常姓男子,時年60 餘歲,身着黑色虎皮襖,頭戴虎皮帽,蓄着花白的八字鬍,在北海冰面上馳騁奔走、翻騰扭轉,不僅神似老虎,而且形亦似虎。北海的化裝溜冰受衆甚廣,參加表演者多時達300 餘人,前來觀看者達幾千人。觀衆不僅聚集在冰場之外的看客席上,就連北海周圍的小山包上、金鰲玉蝀橋上,都站滿了場外觀衆。

1930年1月《圖畫時報》刊登的一組滑冰照片。《圖畫時報》是中國第一個日報攝影附刊,1920年6月9日由上海《時報》創刊,以刊登新聞照片爲主,兼及美術作品與漫畫,有時事、風景、學校、藝術品、名人、風俗等幾大類。圖片中的人物或坐或站,稱得上是滑冰寫真了。

還有一個特別新潮的“化妝溜冰會”,這是在北海公園。1931年1月的《圖畫時報》刊登了這次化妝溜冰會的照片。想必也是吸引了很多人蔘加的。

上世紀30年代,北海公園滑冰場有一位鬚髮皆白的滑冰老人,花樣滑冰非常精彩。據說這名老人名叫吳桐軒,前清時期曾在慈禧太后御用的“冰鞋處”中當值。由於他自幼練過拳腳,能把武術功夫融合在滑冰裡,花樣滑冰特別出色,受到慈禧的賞識,並把他提拔爲領隊。

民國時期的簡易冰鞋。

1963年的北海公園的滑冰場。 高宏攝

北海公園的冰場除了漪瀾堂外,還有五龍亭、雙虹榭等多處。其中,雙虹榭冰場是由當時北京的知名票友在北海永安寺橋側開辦雙虹榭茶餐廳時,在餐館前的北海太液池中開闢的冰場。北海的冰場中,除化裝溜冰外,還有冰球、西式溜冰等現代冰雪運動和小冰牀等傳統冰雪運動。票價方面,漪瀾堂溜冰場季票爲1.5元~2元(不含公園門票),單次票爲銅圓20枚到1角,雙虹榭冰場臨時票價爲銅圓20枚,季票爲1元,提前預約券爲8毛。

北海的冰牀摘自《圖畫時報》(蔣漢澄攝),1929年第528期,第3頁

中南海冰場

冰上競技忙

中南海公園(三海公園)於1929年5月正式開放,同年底,中南海冰場即興建起來。與北海公園的衆多冰場相比,中南海冰場的管理相對嚴格,經營內容也略有差異。除一般性的冰上娛樂活動外,中南海冰場在現代冰上競技比賽方面較爲突出。中南海冰場經常組織一些小規模的冰上速滑競技比賽,1932年又設立了冰球場,成爲北京爲數不多的設有冰球場的華人冰場,並依託冰場資源組建了冰球隊。

1935年1月,中南海冰場承辦了近代中國人首次獨立自主舉辦的大區冰運會—— 華北運動會冰上表演大會(簡稱華北冰運會)。當時,《大公報》記者曾實地考察冰運會場地,“會場大門即新華門,無特殊之佈置,僅以白布橫懸,上書:‘第十九屆華北運動會冰上表演大會’等字樣”,走入滑冰場,“冰面尚差強人意,惟仍多凸凹不平之處,故一般初學者,不敢冒然涉足,蓋畏撲跌也”。冰球場只有球門是新的,球場四周的木板,“腐舊不堪,參差不齊,殊不雅觀”。儘管如此,中南海冰場仍是當時北京地區由華人開辦的場地條件最好的冰場之一。這次賽會只有北平、河北(聯合天津市)、遼寧、吉林、黑龍江、哈爾濱、熱河7 隊共89人蔘賽。其中的東北五隊組成極爲特殊:參加者均爲在京的東北籍青年,他們多是東北淪陷後流亡至北平的高校學生,對他們來說,參賽更重要的目的是爲了提醒國人“九一八”事件後的國土淪喪之痛。不久前剛剛代表中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東北大學畢業生劉長春也參加了此次比賽,並擔任哈爾濱隊領隊。在比賽現場,東北五隊的選手衣着上白下黑,其旗幟亦系白黑合制,寓意已經淪陷於日寇之手的白山黑水,“ 觸目驚心”也成了當時《京報》《申報》《大公報》等知名報紙報道華北冰運會的“熱詞”。此後的1936 年、1937 年,中南海冰場又連續舉辦了第一、二屆北平市冰運會。儘管成績平平,但主辦方和參賽選手力圖通過冰上體育運動鍛鍊體魄,實現“爲國家前途努力”的美好願望是值得肯定的。

在價位方面,中南海冰場起初價格偏高,導致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營蕭條,後期冰場的價格有所下調,基本維持在季票3 元(含公園門票1.5 元),單次票價在20 枚銅圓到1角左右,學生還有優惠。

未名湖冰場

師生興趣昂

五四運動後,由歐美傳入的現代冰雪運動成爲北京許多學校開展冬季運動的首選。各級各類新式學校紛紛設立冰場,爲學生在冬季練習滑冰、冰球等冰上運動提供條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匯文學校、協和醫科大學、第一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市立第一女子中學、稅務專門學校、華光女中、民國大學、輔仁大學、翊教女中、潞河中學、孔德學院、朝陽大學、中法大學、育英學校、東北大學等都曾設有冰場。在衆多的學校冰場中,建設時間最長、最爲著名的當推燕京大學未名湖冰場。

隨着教會大學的開辦,西方冰上體育運動也陸續傳入北京,成爲當時時髦的運動。 圖爲1929年燕京大學的學生在打冰球。

未名湖上的冰球戰(燕京對清華)摘自《晨報星期畫報》(林悅明攝),1928 年第117 期

每到冬季,凝結成一片冰面的未名湖,就會變成冰上運動愛好者馳騁的園地。時人曾描述未名湖冰場之盛況,“滿湖凝脂滑,羣燕掠地飛”。未名湖面積大,適合開展各種冰上運動。除自娛自樂性質的冰上運動外,未名湖冰場還以兩項活動著稱。其一是燕京大學化裝溜冰大會。參加者以本校學生爲主,也邀請附近的清華等校學生參加。每年元旦前後固定舉辦一次,燕京大學化裝溜冰大會上,除了千奇百怪的化裝溜冰表演,還附帶其他的娛樂性比賽,如穿針競走、番薯競走、持燭競走、男女混合競走等趣味項目。其二是校際冰球比賽。因有未名湖冰場的先天優勢,再加上隊員們刻苦練習,燕京大學冰球隊實力斐然,也常邀請北京及臨近天津各校冰球隊來校切磋球技。北京五校冰球賽、京津校際挑戰賽等冰球賽事多次在此舉行。每當各隊展開較量時,校內外人士紛紛前來觀看。一時間,觀者如堵,喝彩不絕。

由於未名湖冰場受到師生歡迎,燕京大學校門口還衍生出專門“磨冰刀”的小生意。由燕京大學學生主辦的《燕京報》曾對此進行採訪,該攤點設於學校附近的長順和飯館前,由兩人共同操作磨刀器完成,其中一人轉動磨輪,一人則執冰刀打磨。攤主每天可磨20餘副冰刀,而當時的冰刀最多也就四五天才需打磨一次,可見該校冰場上溜冰者衆多。

1954年,北京市冰上運動冰球比賽。江定保攝

1956年,清華大學對中央體育學院的冰球比賽。江定保攝

未名湖冰場對本校師生收費較低,一般是加入相關體育協會(如溜冰協會、冰球會)繳納會費(一般爲1元)從而免費溜冰;或購買門票,其中季票1元左右,日票銅圓10 枚左右。此外,入選燕京大學學校冰球隊的隊員可以免費使用冰場。由於冰況好、門票價格低,一些住在附近的校外人士也自費購買入場券來此運動,校外人士購票價格一般爲本校學生票定價的1.5~2 倍。

“運動閒情踏鐵鞋”“來往穿梭珠走盤”,古都冰場承載着老北京喜愛冰雪運動的熱情,亦飽含着愛國青年期望通過冰雪運動強身健體來拯救國家前途的熱切願望。在時間和空間的延長線上,這些熱情和願望,終於以全新的面貌在今天實現。

來源:《北京檔案》

文 | 李璜 圖 | 《北京檔案》、京報傳媒圖文數據庫

本文轉自北京檔案館公衆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