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停火協議推進有3難 陸學者:美調整中東政策局勢急劇變化

▲哈瑪斯15日釋放以色列3人質,並且承諾將按照加薩走廊停火協議,按照時間表繼續釋放人質(圖/路透)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13日發表聲明,將繼續執行加薩地帶停火協議,包括按照時間表交換被扣押人員。看似局勢從危險邊緣拉回,隨着川普迴歸調整中東政策後,中東局勢力量開始重新排列與失衡,戰火依然充滿變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以三點分析,分爲三個階段的巴以停火協議推進困難重重的原因,包括「美國中東政策的調整是中東局勢急劇變化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年初,以巴衝突一度隨着停火協議達成慢慢降溫。平靜不到一個月,巴以局勢因停火協議執行情況和交換被扣押人員問題幾經周折,第二階段停火談判陷入停滯,哈瑪斯於15日釋放3名以色列男性人質,同時宣佈19日會再釋放3名人質,羅米戈南(Romi Gonen)、艾蜜莉達瑪裡(Emily Damari)與朵倫施泰因佈雷徹(Doron Steinbrecher),看似局勢有所拉回,依然充滿變數。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投書《環球時報》,他分析,主要中東力量結構進一步失衡,加上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推動近期中東局勢持續動盪。分爲三個階段的巴以停火協議推進困難重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丁隆首先指出,「中東主要力量此消彼長造成的影響逐步顯現。」持續一年多的多場衝突導致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劇變,伊朗及其主導的「抵抗之弧」實力被嚴重削弱,以色列和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達到空前高度。衝突過後,「抵抗之弧」的核心成員黎巴嫩真主黨在該國國內的政治影響力顯著下降,在總統推選和內閣組成等方面已失去直接左右黎政局走向的力量,意味着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重返黎巴嫩,伊朗被推出。

敘利亞新政權採取結盟土耳其、親善阿拉伯國家和疏遠伊朗的地區外交政策,美國和西方國家也積極與敘利亞新政權接觸。中東的地區均勢正在被打破,其未來幾年可能造成的局部與外溢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陸學者認爲,美國總統川普川普接連拋出「清空加沙」「接管加沙」計劃是本末倒置,無助時局。(圖/路透)

丁隆分析第二點,「美國中東政策的調整是中東局勢急劇變化的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對以色列的進一步支持,可能讓中東局勢脫離原有停火降溫的軌道,增添更多變數。

一方面川普就任後連續接待以色列總理、約旦國王等中東國家領導人,並可能再次選擇沙烏地阿拉伯作爲外訪的首站,傳遞出對中東局勢的重視。

川普接連拋出「清空加薩」「接管加沙薩」計劃,埃及等國也在緊急召開峰會討論相關事宜與應對方式。這些「計劃」是本末倒置,把「重建」這項長遠目標置前,無視停火、人質回家和人道救援物資進入等眼前最迫切的任務。從結果看反而觸碰了以巴雙方敏感神經,好不容易建立的些許互信正在被摧毀。

最後,丁隆認爲,「停火協議的執行越向縱深發展,越接近雙方的深層結構性矛盾,受到的阻力與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協議層面,巴以雙方各自的關注點存在錯位。目前第一階段的停火協議條款執行起來困難重重,比如人質交換、援助物資准入等問題,有關條款也被隨意曲解。這些都可能成爲衝突再起的導火索。

實力對比上,「以強巴弱」局面的進一步強化,停火協議能否執行到第三階段畫上了一個問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一輪巴以衝突讓加薩地帶社會發展整體倒退6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也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加薩地帶的經濟想要恢復到衝突前水平,需要大約350年。在巴勒斯坦自身總體實力衰退、外部支持減弱的背景下,確保停火協議乃至「兩國方案」得到落實的難度正在持續加大。

隨着新一輪巴以衝突的解決進程進入「下半場」,實現停火只是第一步,只有實現加薩永久停火、緩解加薩人道災難、制定加薩戰後治理的安排、重振「兩國方案」的政治前景,才能真正持久終結流血與死亡,帶來巴以和平與地區安寧。